废墟上的婚礼,走出漫长的冬季:积石山地震一年回访

进入12月,甘肃积石山县已被薄雪覆盖,夜间最低温逼近零下10摄氏度,但对村民许福寿来说,他终于越过了遭遇地震的那个寒冷冬天,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波及甘肃、青海两省,此次地震共造成甘肃、青海两省77.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151人死亡,983人受伤。大地剧烈的摇摆将村民的房屋震毁或变为危房,也打断了他们的生活。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开展大量工作,组织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冬春救助等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搬入新居,温暖过冬。

震后一年间,他们有的在废墟上举行了婚礼,有的从安置板房搬入高层新居,还有的在新居后门开起小卖部,努力将被地震震歪的生活拉回正轨。“12.18”地震震后一年之际,南都记者跟随应急管理部组织的“重建家园 温暖过冬”主题采访来到甘肃、青海灾区,回访灾区恢复重建进展。

图片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新华社发

图片

积石山县吹麻滩镇林坪村集中安置点。2024年10月,5000余名受灾群众搬进了统一安置的高层住宅社区。

“泥和瓦像雨一样往下落”

2023年12月18日深夜,58岁的甘肃省积石山县林坪村村民许福寿已入睡,小孙子有点感冒,喝了药就早早睡了过去。

23点59分,许福寿和妻子听到一声巨响,“像是爆炸”,房子突然摇晃起来,人也跟着摇晃,根本站不起来。许福寿听到房顶上的泥和瓦像雨一样往下落,小孙子也吓坏了,紧张到缩成一团,摇晃持续了半分钟,许福寿抱起孙子,和妻子跑到屋外。

已部分坍塌的房屋提醒地震了,当晚上余震不断,许福寿和家人在车里过了一夜。地震之后,村里断水、断电,没有了房屋庇护,刺骨的寒冷也随之侵袭,这让许福寿的儿子许五金很是焦急。

但很快,迅速到达的救援化解了他的焦虑。许五金回忆,“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一早,救援队伍及时赶到,第一时间就把帐篷扎起来了,3天内应急板房到位了,取暖炉、棉衣、棉被、面粉、矿泉水等物资也陆续送到了我们手里。”

许五金的房子因地震受损严重,综合鉴定等级为D级,需要拆除。次年3月,他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份集中安置协议,按照协议,许五金以每平方米2500元的价格获得一套128平方米的安置房,除15.6万元政府定向补贴外,还有10万元的贴息贷款,剩下的6.7万元由许五金自行支付。

许五金原本养了20头牛,他卖掉了其中的10头,凑够了新居的购房费及装修费。

10月底,他搬进了统一安置的高层住宅社区,许五金的两个孩子也转到了县里上学,上学路程从原来的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图片

甘肃省积石山县林坪村村民许五金一家在震后搬入新居。

积石山县吹麻滩镇林坪村集中安置点工作专班负责人魏文忠介绍,安置点有1050户,5000余名受灾群众被安置在吹麻滩镇林坪村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共修建现代化高层住宅21栋,配套建有物业公司、幼儿园、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等。

时隔一年,地震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许五金想起地震还是会害怕。他的新居有一扇落地窗,显得很明亮,冬日温煦的阳光穿透薄雾,照射在他的脸上,为他泛红的脸颊镀上一层金色,他将脸转向窗外,看向远方,“住在16楼视野好吧。”许五金微笑着说。

废墟上的婚礼

对积石山县陈家村1社村民苏杰来说,震后的生活是在废墟上重建的,正如他在废墟上举行的那场婚礼。

苏杰清晰记得,地震发生那天,他正沉浸在婚礼筹备的喜悦中,新建的婚房已布置妥当,鲜红的喜字、窗花提示他喜事临近,他为有了自己的小家而兴奋不已,如果没有那场地震,他将在2天后迎娶新娘。

12月18日夜晚,苏杰被剧烈地摇晃震醒,“从床上直接震到客厅”,他慌乱从房间逃出来,和家人向村子里的核桃树跑去,为了避震,他与村民在核桃树下坐了一夜,第二天才回家查看房屋受损情况。

苏杰家的自建房有2层,一层为砖构,二层为砖木混合。苏杰查看后发现,一层砖构房屋轻微受损,二层则受损严重。

裂缝布满墙壁,最宽处可过一人,木制房顶与墙壁交接有个圆形的窟窿,黑色的挂钟掉在床上,室外红白相间的花格砖剥落一地……他用视频拍下被震毁的家,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320多万次关注,“人没事就是万幸”“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评论区潮水般的鼓励涌入。

两个月后,苏杰与妻子在震后的家中举行了迟来的婚礼,对刚刚经历灾难的他来说,幸福更弥足珍贵。

婚礼之后,苏杰拆除了严重受损的二楼,重新打地基,做灌浆处理,一楼的几处裂缝则用钢筋水泥修补起来,修复费用除去政府补贴的4万元,自己添了3万多。

今年10月,苏杰一家5口重新搬入修复后的新居,这座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有13间房,宽敞明亮,几乎看不出受损的痕迹,结婚时贴在墙上的喜字仍保留着,他说,“这要贴一年的,福气也可以久一点。”

图片

今年10月,苏杰(右)一家搬入修复后的新居。

图片

结婚时贴在墙上的喜字仍保留着。

南都记者了解到,地震发生后,积石山县为保障受灾群众顺利度过过渡期,共搭建过渡期临时性集中安置点233个,累计建成板房14654间,安置受灾群众12176户58321人。积石山县还全力推进居民住房建设。全县29159户维修加固和10004户原址重建全部建成入住;13个集中安置点、10015套房已全部建成,交付使用。

罕见砂涌突袭,掩埋近6平方公里

层叠嶙峋的沟壑间,土黄色的泥沙混杂着水,流经地面形成层层波澜,泥沙涌入村庄,部分房屋被掩埋——这是青海省民和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陈文合在“12.18”地震后看到的一幕。

青海省民和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邻,是“12·18”地震青海灾区受灾程度最深的地区。其中,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由于地震引发罕见砂涌,造成69户315间房屋被冲毁、淤埋,掩埋区域面积近6平方公里。

砂涌的发生也让民和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锋惊讶不已。“民和县山区较多,震后发生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比较大,西北地区冬季很缺水,不太可能发生夏季类似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王锋称。

图片

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由于地震引发罕见砂涌。

后经地质灾害专家勘察分析,砂涌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民和中川、官亭地区靠近黄河,地下水丰富,最浅之处1米左右就有地下水贮存,再加上地质摇摆造成沙层跟水混合,沙子从底层断裂处涌出形成。

地震叠加砂涌,让震后搜救难度成倍增加。陈文合与中川乡政府人员挨家挨户统计失联人数,武警和消防队伍也紧急开展救援。

当日凌晨 2:30左右,民和县自然资源局派出两个工作组,分别到官亭镇和中川乡,两个险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对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19日,受灾最为严重的中川乡震后临时安置点搭起了帐篷,3天后,可移动板房陆续运抵灾区,受灾群众陆续从帐篷转移到了板房中,燃起电暖炉取暖。

图片

青海省民和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陈文合。

陈文合回忆,地震发生后,大量的抗震物资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运来,起先物资都放在灾区,后来放不下,只能先放在县里,收集好后再集中下发。陈文合将自己的电话公布出去,运送救援物资的电话一刻不停地打进来,他随身携带的三块充电宝都无法支撑手机电量。

积石山6.2级地震是甘肃省继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以来最大的一次破坏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分析称,积石山地震属于逆冲型地震,具有强大破坏性,加上积石山县人口相对稠密,因此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安能集团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民和项目负责人黄维亮介绍,在灾害救援完成之后,为防止之后的次生灾害,安能集团还对砂涌源头的草滩塌陷区进行了治理,恢复了200多亩的基本农田,对河道两边的淤泥进行了清淤和平整,还在上游设置了拦挡坝,防止泥流对岸坡进行冲刷。

民和县住建局副局长宋亮亮称,地震发生后,住建部门对灾区房屋开展安全评估,判断房屋损害程度,3天完成26000余户房屋安全评估。之后,具有安全鉴定资质的第三方对房屋进行详细的安全鉴定检测,判断房屋等级,25天之内完成了房屋安全鉴定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共284户需要维修加固及重建。

宋亮亮介绍,今年3月底,灾后安置房屋建设陆续启动,但受台风影响,青海雨季时间长,强度大,导致施工建设困难重重,为赶在11月底入冬之前完工,让受灾群众能在新房过冬,住建部门还协调增加了施工人员和施工力量,保障安置房屋建设准时完工。

据介绍,截至目前,民和县127项灾后重建公建项目已全部完工,22824户受损农房已全部竣工验收,并回迁入住。自主分散安置246户已全部完工并入住。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村民杨志军正在自家小卖部中整理货品,这间小店与他的新居后门相连,不足10平方米的档口货架上整齐摆有白酒、方便面、奶茶等食品和日用品。店名“诚信小卖部”写在一块绿色招牌上,一如杨志军朴实的性格。

杨志军是青海省民和县巴州镇杨家湾村人,“12.18”地震发生时,他建在半山腰的房子有部分墙体开裂,山坡随时有落石、滑坡的风险,被列入地质灾害风险点。

地震发生后,巴州镇启动了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避险搬迁。巴州镇党委书记谢成义介绍,集中安置点位于巴州镇巴二村、羊羔滩村,按照规划和群众意愿,将搬迁农户住宅分一层和二层,面积分别为81.4、95.51、151.53和118.26平方米的四种户型,并规划一间房屋作铺面,为5个村的44户群众建设安全住房。

11月底,杨志军搬入了集中安置点的新居,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安置点房屋由几排平房院落构成,统一的白墙灰瓦设计,大门是雕花木质门头,一些搬迁的村民还在趁午后气温高时对院落进行整修。

“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搬离耕地会减少收入。”谢成义介绍,安置点在选址时着重考虑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选址靠近川大高速、川亭公路以及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搬迁村民承包示范园的大棚种蔬菜瓜果,同时在安置点规划商业步行街等配套设施,为村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民和县古鄯镇在震后同样面临地质灾害风险加剧问题。古鄯镇党委书记王元震称,当地山体地质不稳定,本身就是“走山”,地质灾害风险点多达29处,地震发生后,山体出现明显滑坡,再加上当地村民很多都是“切坡建房”,灾害风险加剧。

为此,2014年5月,古鄯镇启动了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点建设,将后山、三岔、菜籽湾、联合4个村的29户居民迁入安置点。

10月底,57岁的菜籽湾村村民宁学峰与家人搬迁到了集中安置点的新居内。他告诉南都记者,家里的房子原本建在山上,后靠悬崖,时常会有石块土块滚落,地震发生后,落石情况加剧,镇上启动集中搬迁后,他和家人没有太多犹豫,签署了搬迁协议。

“搬到镇上后,我们现在去集市只要5分钟,看病、孩子上学也比较方便。”宁学峰说。

近几年,青海连续遭遇5.22玛多7·4级地震、1.09门源6.9级地震、8.18大通山洪灾害、12.18积石山6.2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临着巨大的地震灾害预防压力。陈文合称,对地震灾害预防来说,避险搬迁是最有效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回顾灾后救援的过程,陈文合感触颇深,他认为,当前基层应急能力需要提升,应急救援机制框架已经搭建,但乡镇专职的应急救援人员数量不足,基层信息报送能力需要提升,基层应急人员培训也需要同步加强。

应急管理部救灾司救灾处副处长李群介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持续跟踪调度去年年底积石山地震灾区有关情况,派出工作组赴青海、甘肃两省实地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地方面临的困难问题,确保尽早完成地震灾区倒损住房恢复重建任务,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52.7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甘肃、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