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看苏州工业园区|这座非凡园区,何以长成了park?

张瀚天

编者按:三十而立。作为我国第一个跨国合作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史、奋斗史。在这片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地用30年实现了3个“超万亿”的瞩目成绩——累计实现税收1.09 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从一片水田洼地到崛起创新之城,从学习借鉴经验到经验复刻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做对了什么?近日,人民网推出“五‘度’看苏州工业园区”系列报道,从高质量发展速度、产学研融合深度、改革创新的力度、高水平开放广度、现代化城市温度等五个维度解码它的发展之路。本篇关键词聚焦“温度”。

Suzhou Industrial Park,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英译名。这里的“园区”为何翻译成park,而不是 town 或者 district ?

“这是因为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初衷,就是建设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花园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局副局长刘坤说。

30年来,当地循着最初规划的蓝图发展,内环是金融区及商业区,中环是居住区,外环是工业区。如今,工业区占32%,居住区占22%,商务区占2.4%,绿地占了14%。这样的布局让产、城、人能在这座以“工业”为名的园区内相得益彰,并能展现它更具人文温度的一面。

图片

新城邻里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供图

作为“园区经验”之一,在居住区建设邻里中心始于1997年。它从新加坡引进,经本土化培育,现已发展成为社区商业领域的标志性IP,也是我国城市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模样。

金鸡湖西北角,现代大道旁坐落着当地第一家邻里中心——1998年5月开业的新城邻里中心。走进去,先看见一个免费开放的篮球场;再往里面,菜场、烘焙店、中西式快餐、美发美容等业态一应俱全。位于一楼的73号星球儿童书店是一家绘本馆,主理人钱坤说,“周边都是住宅区,孩子们在这里除了阅读绘本,还能在小剧场表演节目。”

新城邻里中心副总经理王民熙介绍,园区参照新加坡组屋模式,秉持“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邻里中心既要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要满足“衣食住行玩乐闲”。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已投入运营的邻里中心达19个,占到全市的8成。作为“中国驰名商标”,“邻里中心”还走进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青岛等地,在全国11个省份形成115个合作项目。

图片

鸟瞰金鸡湖李公堤街区。苏州工业园区供图

目光转向内环,金鸡湖是苏州工业园区的CBD,也是开放式5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李公堤街区内,有一座姚建萍刺绣艺术馆。

艺术馆品牌管理经理陈涛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在他眼中,如今的苏州就好比一副“双面苏绣画”,既有姑苏古城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苏州工业园区现代高端的一面。“我们把艺术馆放在园区,在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更是展示一种苏式生活。”

图片

星逻智能研发的无人机正在起飞。人民网 俞杨摄

安居且乐业,双向好奔赴。

星逻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7年前引入的一家低空经济企业,也是我国第一家出口海外的无人机智能化系统供应商。“我们以‘AI+无人机’的模式,为全球超800个能源场站、百余座城市,提供智能化巡检服务。”该公司董事长王海滨说,他们选择在此发展,既看重园区对标国际的营商环境,也有周边完善的产业链支撑。”

信达生物落户更早些。13年前,公司创始人俞德超博士背着双肩包,只身来到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园区从那时起就专门组建服务团队,帮助其注册及申报药品、核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引进人才。信达生物而今已是一家拥有上千名员工的上市公司。该公司首席科学家陈炳良有感而发:这得多亏了园区始终如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在这里,“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是创业者对营商环境的共同体会。从BioBAY到纳米城,“管委会+平台公司”已成为产业平台管理的普遍模式,由专业人才负责招商,从而让每一位“新园区人”的需求都被及时捕捉并解决。

如今,这座“花园城市”中,人才和城市相互成就——

院士团队78个、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专家346人、各级领军人才3270人、高层次人才6.7万人的“人才大军”集聚;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苏州工业园区正顺势迈进下一个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