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装帧,“这个冬天不太冷”

图片

昨天午后,黄浦区具有百年历史的局门路,银杏叶铺了一路。阳光从树木枝叶的缝隙洒落,闪烁于街边清水红砖墙面。

上海已经入冬。趁着太阳露脸,沿街咖啡店主陈韵搬出了露营风的外摆位,一会儿就被坐满。还有拖着行李箱,也要来树下坐一坐的旅人:“坐树下喝一杯咖啡,这就是上海的味道。”

局门路上,每当银杏叶变黄,沿街商铺推出“银杏季限定”,在店内布置落叶氛围。银杏像是一条纽带,串联起这条窄窄的巷子。透过层层落叶和拍照的人群,陈韵感叹,“落叶不扫”,也带动了商业活力。

上月底,上海启动落叶景观道模式计划,根据树种树龄、商业业态和道路的实际情况,将46条“落叶不扫”景观道纳入其中。

2014年至今,上海尝试“落叶不扫”已有10年。落叶,由城市垃圾变成自然景观。市民游客将其视为街拍的绚烂背景、散步时的有趣玩伴。这是老百姓对城市意境、氛围感节节攀升的需求,也可以透视出人文视角下,如何磨砺出精细化治理“绣花针”。

今年,“落叶不扫”还将整体推迟半个月,持续至12月31日。这正是结合过往经验与气温变化,灵活调整出的新方案,以期与落叶的最佳观赏期同步。

定格冬日小确幸

图片

局门路上,有个银杏节。

这是一场街区共创的节日,“像过年”。银杏市集上,沿街商铺家家户户都得拿出“独家绝活”“镇店之宝”。陈韵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花心思准备,他们家今年带来的,是手冲咖啡。

银杏市集还设置沉浸式拍照打卡点、晒出银杏摄影作品秀等互动环节。居民、园区白领路过都跃跃欲试。陈韵说,小店生意会比往常更好,人流带来了客流,“营业额高出约30%”。90后张温迪就是专程穿着汉服,循着小红书来打卡的。她从北京来,在她眼中,纷纷的落叶、缠绵的秋意,是上海的文旅IP。社交媒体上,大家都在讨论哪条街上的氛围感更浓、怎样才能错峰到最佳点位拍照,还有人建起了实况交流群,一起分享落叶“进度条”。

局门路所在的五里桥街道创意家园街区相关负责人也说,银杏文化与周边科创街区融合,这是独属这一片的街区品牌。

7岁的宋想跟着妈妈,听脚步踏在落叶上的声音。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每年一到落叶季,花溪路、桐柏路和棠浦路就吸引着无数居民和游客前来观赏。覆盖2.08平方公里的“小而精”地图,如何“点亮”社区生活?

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上线了一份“落叶不扫”电子地图,从中可以清晰了解景观道具体分布。原来,此前有居民留言:是否可以标注“落叶不扫”景观道,以便更好地打卡街区漫步路线?这一贴心之举,也让这份“限定版”社区风貌有了更丰富、细腻的展现。

“商铺、孩子、市民是我们的主角,也想透过他们的视角,记录生活着的街道。”于是,曹杨新村街道对花溪路美丽街区再次升级,增加了景观小品、墙体彩绘,并邀请社区居民在变电箱上作画、在景观树上装点,还有很多小朋友带来了落叶装裱的作品,定格冬日小确幸。落叶成了载体,融入时光记忆和怀旧情感,让“这个冬天不太冷”。

“一路一策”“一路一档”

图片

这个周末,上海放晴。但在慈云街,环卫人员蔡传山走得更勤,巡回检查路面,用钳子拣拾躲藏在落叶下的垃圾。从业七八年,他在雨后可以很快根据落叶浸泡后的质地来判断哪些落叶需要清除。

“落叶不扫”不代表不清扫,而是有选择性地清扫。“我们提升了精细化的保洁水平,改进作业模式,现在‘落叶不扫’路段上,基本实施‘一路一策’‘一路一档’。”徐汇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科负责人介绍,会根据道路等级和商业业态和树种的不同,采用不同作业模式进行保洁。

比如慈云街,虽是漕溪北路旁的背街小巷,却联通7个小区。前两天下雨,蔡传山就要提前清理下水道周边的落叶,并清理腐烂的落叶,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田林路(虹漕路至桂菁路段)种植了白蜡树,由于其落叶较为干燥,相关部门便会格外关注天气动态。倘若天气持续晴朗,就得使用三轮车进行洒水作业,增加地面湿度,以防止烟蒂引发火灾。

即便同一条路段内,也会因地制宜调整策略。如田林路边的华鑫科技园,其在紧邻马路的公共绿地区域内种了一片银杏树。往年,物业人员会定期清扫地上的落叶,导致与马路两旁的落叶景观形成鲜明反差。今年,环卫部门便专门与园区物业协商,在“落叶不扫”期间保留落叶。

  作者: 王宛艺 张晓鸣 实习生 刘 畅

文: 王宛艺 张晓鸣 实习生 刘 畅图:赵立荣编辑:范菁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