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目前已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2011年启动试点,2018年全面启动,历时10多年,普查范围覆盖我国全部县域。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相当于给我国中药资源的“家底”做了一次大盘点,这个大盘点究竟是如何进行的?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些曾经消失的珍稀药材?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明确,我国特有的药用资源3151种,并筛选出59科114属464种濒危的药用植物,出版了《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中国药用植物红皮书》,为药用植物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普查期间,共建立了31个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作为高校的科普和教学基地,提高了药用植物的保存、繁育和服务能力。普查过程中,还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药资源标本实物库,保存普查收集的腊叶标本等实物120万份,形成中药资源标本实物信息库;建设了28个种子种苗繁育主基地和180个子基地。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专家指导组副组长 郭兰萍:表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一方面给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丰富的多样性为中药新资源的发现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此外,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产出一系列成果。编著了《中国中药资源大典》系列专著,共310多部。编制的一系列与中药资源相关的规划,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作为艾草的一种,九牛草是艾灸的重要原料。研究表明,九牛草出绒率高达70.63%,优于其他品种的艾草。九牛草,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本草学著作《本草图经》里。因为它的珍贵,在明代的本草学著作《本草蒙筌》当中,九牛草被称为“艾之精英”。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所长 李慧:在宋代到明代的很多典籍当中,都记载了九牛草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九牛草曾经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究其原因,主要是九牛草结实率低、种子萌发慢,加上野生于高山,采摘也有极大难度。直到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九牛草才重现“身影”。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 彭华胜:我们到了海拔1000米左右,看到了山上有一种蒿属的植物,叶子比较圆,片背面有好多的毛绒,闻起来艾香味特别浓厚,这时我们就采下来,回去以后仔细研究发现它和《本草图经》里面记载的筠州九牛草非常相似,这可能就是我们长时间本草中慢慢淡忘的九牛草。
研究团队查阅了大量古代文献著作,进行文图考证、实验分析。最终证明,普查队员发现的就是古籍中记载的“艾之精英”九牛草。为了重新焕发九牛草的药用价值,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开展了九牛草人工种植实验。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专家指导组组长 黄璐琦:这些消失的中药资源重新被挖掘,体现的是传承精华。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现代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它跟现有的一些药材相比,它有它的优势。所以说让老百姓能够更多更好用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这次中药资源普查一大收获。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把200多项现代技术方法应用到普查中,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使每一份标本实物和调查记录都有经纬度等位置信息,可准确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调查采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对乔本、灌木、草本等不同类植物进行抽样调查,估算重点中药材的野生资源量,所得出的数据也更加科学、规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 张小波:我们研发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在野外调查的数据实物信息汇总到这个平台上。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将全国2700多个县的信息汇总成全国的总体数据,据此可以按照有调查记录、标本实物、实物照片、药用依据这样的原则统计汇总,形成全国中药资源的种类数,准确反映每个省域、县域的中药资源种类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69年~1973年、1983年~1987年组织开展了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历次中药资源普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专家表示,时隔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生态变化也较大,再次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被认为是意义重大,只有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才能为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数据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 李斌 江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