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里的斑斓叶究竟是什么?

图片


「一个连糕点都做不好的娘惹,又怎么当个好媳妇呢?」


小时候看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对其中的危险与陷阱一无所知,偏偏着迷于小娘惹手下的美食:为富家客人上门准备长桌宴,美玉做的斑斓糕,是将新鲜斑斓叶打成浆,浇灌蒸好的糯米,色泽碧绿;菊香做的是斑斓椰丝卷,加上椰丝、椰糖熬制的馅料,想来味道还要更清新,连挑剔的陈家老太也赞不绝口。客人钦点一盏龙眼茶,揭盖一看,斑斓叶泡的;大姑爱吃的椰丝糯米饭,镜头一转,斑斓叶包的……


兜兜转转,总是斑斓。娘惹菜引人入胜,斑斓叶大概占了头功。但幼时的我心中总有疑惑:这长长的青绿色的、香气扑鼻而又无所不能的叶子,到底是什么?


图片


斑斓叶是音译名。在东南亚,人们称这种叶子为「Pandan Leaf」,音译为斑斓、班兰,中文又称香兰或七叶兰。对中国食客而言,斑斓或许陌生,但它所属的露兜树科却并不鲜见。南方沿海地区常有分布,广东中山著名的「芦兜粽」,用又长又宽的叶片包裹起圆筒状的糯米粽,那叶子就来自某种露兜树。


露兜树科有数百个品种,斑斓是其中香气最馥郁的一类。它因此被称作香露兜(Pandanus amaryllifolius),而斑斓叶片,也成为东南亚餐桌上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香草调料。


该怎样去形容斑斓那神奇的香气呢?它像蒸好的糯米,或是烤到微焦的饭团,它像刚刚割下的、淌着汁液的青草,或是新鲜绽开的茉莉,它甚至会激发起美妙的通感 —— 晒过太阳的、毛茸茸的温暖味道和触感,就是斑斓向人们提供的复杂香气。


图片


科学实验分析出斑斓的主要呈味物质,文献记载为「2 - 乙酰 - 1 - 吡咯啉」,也是米的主要香气成分,这是斑斓软糯感的由来。东南亚食客理所当然地想到用斑斓叶蒸米饭,大概类似用鸡精炒鸡肉,或是打出一张「超级加倍」的卡牌,把米类香气无限放大 —— 所以东南亚的米饭普遍香气四溢,不一定是大米的品种优势,也可能是着了斑斓叶的道儿。


斑斓叶的香气是天然的,清新的,悠长的,因而和咸味肉类菜肴也很适配,清甜的味道能增加菜品的层次感。代表作是泰国名菜香兰叶包鸡,用斑斓叶包裹鸡肉入锅油炸,一方面斑斓叶锁住了汁水,使鸡肉口感更鲜嫩,另一方面斑斓叶本身的清新香气也消解了油腻感,更显出它高贵脱俗的气质来。


图片


比清香更扎眼的,是斑斓叶浓郁的绿色。那修长如矛的叶片,光滑如镜,流淌着一种既明艳又深湛的幽幽绿色。它随着捣碎的过程淌进斑斓叶汁里,成为东南亚糕点最好的天然染料,类似日本的抹茶,或是江南地区为青团染色的艾草或大麦草,但斑斓叶的绿有翡翠般的明亮质感,更契合热带炙热的阳光与浓烈的生活方式。


糯米的气味,油润的绿色,共同营造出温润软糯的氛围感,斑斓叶似乎掌握了某种魔法,能让寻常食物细腻起来,获得更丰富的口感。这也加强了斑斓叶在东南亚甜品界的统治力,越南的国民点心斑斓蜂巢蛋糕,那胶质般的柔软弹性,还有印尼的斑斓椰丝球,那爆浆般的入口体验,都有斑斓叶在背后推波助澜。


图片


斑斓的主产地在东南亚,从泰国到印尼,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以利用,形成自己的代表名菜。那斑斓叶又是如何进入华语世界,走上中国人的餐桌?


那就要回溯到小娘惹的历史。


据传,早在明朝期间就有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一带的华商前往东南亚做生意,其中一部分人选择落脚南洋,与马来西亚女子组建家庭,融入进当地生活。异族通婚,他们的后代被称作「土生华人」或「伯拉纳干华人」(Chinese Peranakan),男孩叫峇峇(Baba),女孩则叫娘惹(Nyonya)。两种文化碰撞融合,变化也发生在厨房里,外化为一种独特的菜系 —— 娘惹菜。


图片


据学者陈志明分析,东南亚华人社区对饮食的再创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国烹饪知识之上的创新,二是地方性烹饪知识与中国烹饪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后者在更加地方化的华人社区尤为明显,娘惹菜便是其中代表。


热带风土盛产种种香草,东南亚的饮食制作亦涉及调味料的准备与混合调配流程,在其影响下,娘惹们也将大量东南亚香料吸收到中式烹饪方法之中。在一间娘惹的厨房里,你能窥见一整个热带世界。除了中国的传统的花椒、八角、肉桂,这里还有浓郁的南姜、山姜、姜黄,清新的香茅草、薄荷叶、柠檬叶、香菜籽,椰糖有焦糖般的气息,青柠与酸柑则有明亮的酸味,亚参膏与峇拉煎是已经完成调味的罗望子酱和虾酱,当然,还有足够百搭的斑斓叶。


图片


娘惹糕是这种结合的绝佳注脚。当华人日常食用的米粉,遇到马来西亚特产的椰浆和斑斓叶,无论蒸、炸、烤还是甜、咸、辣,都碰撞出娘惹糕的丰富形态与万千可能。红龟粿是其中更传统的一种,闽南有俗语讲「蒸龟、蒸粿,好世事」,用糯米做皮,豆沙做馅,用特制印模压出象征吉祥的龟状纹样,作为祭祀和访友的食物。小娘惹把红龟粿改换了模样,糯米皮加了斑斓叶汁液,泛着清幽的绿,馅料换了椰丝,入口更清甜。但祭祖祈福的意头仍是一脉相传,天公诞辰、元宵佳节乃至婴儿满月,总有红龟粿出场。


双层糯米糕则是更当地的一种,马来语称之为「Kuih Seri Muka」,意思是「漂亮的脸孔」。糕点也实在漂亮,上层是玉米粉糊,用斑斓汁液染出饱满的绿色,下层是糯米饭,用蝶豆花水染成淡淡的蓝紫色。斑斓叶与椰浆的味道彼此融合,入口软糯,唇齿生香。


图片


一张斑斓叶,似乎可以串联起一位娘惹的一生:她们从小习得如何用它制作五彩斑斓的糕点和食物,然后在命运攸关的「长桌宴」上,捧出娘惹糕和龙眼茶,接受长辈和陌生婆家的检验;她们把斑斓带进婚姻里,张罗出甜酸、辛香、微辣的餐桌,也经营起五味杂陈的生活。


这生活当然不止于娘惹糕,还有椰浆饭,那种被誉为马来西亚国民早餐的食物,四周摆着叁巴酱、炸花生凤尾鱼、黄瓜片和煮鸡蛋,而中间的饭团正是用斑斓叶和椰奶煮成。甚至还有大家熟知的海南鸡饭,白切鸡南下后也沾染南洋风情,生米除了鸡汤鸡油,也要与清香的斑斓叶和香茅同煮……斑斓之功,不胜枚举。


图片


华商下南洋,有人落地生根,自然也有人重返故土。


人们带回见闻,也带回斑斓叶。据海南人考据,早在 1920 年代,就有华侨在南洋接触到斑斓美食后,将斑斓种苗带回中国除广东和福建外的第三大侨乡,让斑斓在海南岛生根发芽。云南南部也有引种栽培,据当地老傣医讲述,民间的药食两用历史至少在三代人以上,人们用斑斓叶「除风通血」,也用它泡茶饮,蒸米饭。


和斑斓叶一起带回的,还有异域的饮食习惯。《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一书中提到,中国人一般不喜吃生冷的食物和饮料,下南洋后,因为天气炎热,加之当地食品饮料比较洁净,反而改了传统习惯,甚至把把刨冰、冰汽水、冰咖啡带回国内。一个例证是,后来海南随处可见的本地人老爸茶店里,和冰咖啡搭配饮用的,正是南洋来的斑斓叶。


图片


在不种斑斓的地区,斑斓鲜叶并不容易保存。梁文道就曾吐槽香港东施效颦的「珍多冰」(Cendol)饮料,「总像是 70 年代科幻电影中喂给外星人吃的化学药物,一堆蓝蓝绿绿泛着塑料色泽的条状物,泡在与其说是椰汁倒不如说是奶粉冲开的液体里面」,直到亲临东南亚,才知道蓝色应该来自某种野花,绿色液体则是斑斓叶的汁液,这才有柔滑浓郁的风味。


随着技术进步,斑斓爱好者从鲜叶制作出干叶、冷藏斑斓叶汁、冻干斑斓叶粉、斑斓叶精油等各类产品,对风味的保存和还原度更高,让规避「外星化学药物」的途径变得有迹可循。再往后,斑斓叶以「网红甜品」的形态出现在中国食客的饮食视野之中。比起马来西亚的娘惹糕,新加坡的斑斓戚风蛋糕更贴近现代都市生活。


图片


这种蛋糕又被称作「绿蛋糕」,它通体碧绿,绵软蓬松,保留了斑斓的独特清香。前几年的热门电视剧《三十而已》,女主角之一的钟晓芹把绿蛋糕落在了飞机座位下,为此还与男友大吵了一架,让观众很难不馋嘴。自带网红基因的品牌布歌东京也做过一款「斑斓耶芒糯米奶油蛋糕」,用斑斓戚风蛋糕胚营造东南亚风情。


当我试图在社交媒体和外卖平台搜索斑斓,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从斑斓瑞士卷、斑斓贝果、斑斓巴斯克,到斑斓芋圆、斑斓奶冻、斑斓麻薯……在经历过文化的碰撞与地域的迁移之后,斑斓又以当下最流行的形式,见证了新的饮食文化潮流。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