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朱老板!欢迎收看小朱奇谈。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德国商业故事,就从大家日常都离不开的肥宅快乐水聊起。在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可乐并不是只有百事和可口可乐,我记得还有非常可乐、汾煌可乐、崂山可乐……等等咱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那真是百花齐放的年代。只不过这些国产可乐品牌如今都淹没于时代洪流之中,难以在家门口的小卖部里买到了。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电脑、手机、汽车都容易复制,我们还能青出于蓝胜于蓝,但是生产一款自主研发的可乐,并且经过时间考验取得市场上的成功,难度并不亚于造芯片。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当年的东德和西德,为了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可乐,确切地说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东德人也研发出了自己可乐:维他可乐(Vita Cola)和俱乐部可乐(Club Cola)。
这两款可乐不仅在东德几十年的历史上销量久经不衰,更是在两德统一后抵御住了资本主义洪流的吞噬,今天人们在德国的超市里仍然能够买到。
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东德可乐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东德覆灭后,东德可乐为何能幸存下来。
01诞生于5年计划の维他可乐
东德第一款可乐诞生的背景,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5年计划”有关。
众所周知,德国啤酒文化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没有啤酒馆就没有第三帝国。
但是到了东德社会主义统治时期,酒精消费却被视作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与劳动人民健康积极的新风尚格格不入,终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实现而逐步消亡。
可是理想归理想,在现实层面,东德工人阶层依然酷爱喝酒,这导致工伤事故率,交通事故率和离婚率居高不下,让东德当局很是头疼。东德当局曾经下令关闭一些小酒馆,改造成更为养生的牛奶吧,但是收效甚微。
于是在东德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中,东德老大哥乌布利希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为人民增加无酒精饮料的供应!”(die Versorgung der Bevölkerung mit alkoholfreien Getränken zu verbessern.)
计划经济效率就是高,东德食品工业部马上就把研发无酒精饮料的任务下达到莱比锡的化工厂(Chemische Fabrik Miltitz),准备上科技与狠活造咱东德人自己的可乐了。
负责这个项目的是莱比锡化工厂浓缩液部的部门主管汉斯·津恩博士(Dr. Hans Zinn)。虽然东德第一款可乐是在化工厂里研发的,但是初衷是为了减少酒精摄入增强人民体质嘛,所以咱东德可乐必须要比西方的可乐更加健康!于是汉斯·津恩博士遍尝百草,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在化工原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许多天然成分,比如由柑橘、香草、可乐果混合提炼而成的精油,以及大量咖啡因和维生素C。据测算一瓶维他可乐的咖啡因含量大约相当于半杯咖啡,而维生素C含量则等同于一个柠檬。
也是因为这款可乐中添加了大量维生素C,所以直接就被命名为“维他可乐”(VITA COLA)。汉斯·津恩博士将可乐配方研发好后,又在实验罐装时遇到了新问题:或许是科技的狠活来的太狠,可乐浓缩液注水后起沫起得太大,导致无法将其罐装到可乐瓶中。于是博士求助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终于在双方合力攻坚下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成功将容易自我膨胀的维他可乐装进330毫升的玻璃瓶中。
1958年10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莱比锡酿造厂承担了罐装维他可乐的任务,并且在东德商标局注册了“VITA COLA”的文字商标,还别说挺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
尽管这些酿造厂都是国营的,但是毕竟属于不同的单位,也有利益之争。莱比锡酿造厂注册下维他可乐的商标之后,不仅自己生产,还授权给东德其他地区的酿造厂罐装。所以到了60年代,全东德已经有106家酿造厂马力全开贴牌生产维他可乐。这些厂家有权自己设计可乐瓶上的标签,所以一时间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包装设计不同的维他可乐,也体现出东德不同地区的审美差异,但是它们尝起来都是一个味儿,因为可乐浓缩液都是由莱比锡酿造厂统一提供和配送的。汉斯·津恩博士当年研发的维他可乐配方至今也没有变过,这一点倒是和可口可乐听相似的。
很快维他可乐就成为东德国民饮料,因为咖啡因含量很高,还富含维生素,冰镇后来一口马上提神解乏,所以特别受卡车司机和工厂工人的推崇,堪称东德自主研发的功能性能量饮料,套用那句广告词:累了困了,喝维他可乐。
然而社会主义物质的极大丰富决定了东德不能仅仅只有一款可乐。
在东德第一款可乐推出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东德又研发出第二款可乐,它与西方资本主义争锋相对,承担起拳打可口可乐,脚踢Pepsi的艰巨任务。
02俱乐部可乐:脚踢百事,拳打可口可乐
Club-Cola俱乐部可乐之所以用俱乐部Club命名,我猜一是因为提倡集体主义的东德各种俱乐部盛行,连搞天体浴场FKK都是以俱乐部为单位的。
二来用Club命名也能体现东德人的松弛感。东德人丰富的文娱生活从集大成的议会建筑共和宫就可以看出,这里除了能开各种大会,从一楼到三楼还设有牛奶吧、咖啡吧、啤酒吧、红酒吧,以及青年俱乐部、迪斯科舞厅和保龄球馆。在这些休闲场所点上一杯加了冰块的俱乐部可乐,瘫坐一下午,非常应景,松弛感拉满。
从大时代背景来看,东德适时地推出俱乐部可乐,则是出于东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需求与西德掀起的美式消费风潮有关。
彼时东西德之间虽然有柏林墙,但是在电视信号上却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屏障,除了少数东德城市由于山丘阻隔收不到西德电视信号,诸如被称之为“无知之谷”的德累斯顿,大部分东德地区居民都可以正常收看西德电视台的节目。
二战之后,西德不仅有美军基地驻扎,在流行文化和饮食习惯上更是深受美国影响。到了60年代,西德街头已经充斥了肯德基麦当劳等美式快餐。东德老百姓从电视上看到西德人吃炸鸡,热狗,汉堡包,吃得嘎嘎香,流口水又吃不到怎么办呢?
如果东德老百姓的口腹之欲得不到满足,那么放任不管无疑会增加他们翻柏林墙跑去西边的风险。
这时东德国家机器又开始启动,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位于柏林的餐饮合理化与研究中心(Rationalisierungs- und Forschungszentrums Gaststätten in Berlin),让研究中心多快好省地对标资本主义美式快餐,开发咱东德社会主义走群众路线的街头小吃。
于是美式快餐里常见的食物在东德都出现了镜像版本。
东德社会主义版的汉堡包名叫“格里莱塔”(Grilletta),面包就地取材,采用的是德国常见的硬壳面包,而非外壳薄脆里面松软的那种夹汉堡专用的面包。中间的肉饼也换成了最符合德国人饮食习惯的猪肉馅,而非美式汉堡采用的牛肉或鸡肉,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了。再配上芝士、洋葱、番茄酱和德式酸黄瓜,简单加热之后,一份香喷喷的Grilletta就可以端上桌了。
类似的,美帝国主义的热狗到了社会主义东德也脱胎换骨,变成了“Ketwurst”,德语直译就是番茄酱浇香肠。它的做法是在特制长度的面包棍上挖一个洞,再把德国香肠侵泡在番茄酱里走一道,包裹着番茄酱再插到面包棍的洞洞里。总之“Ketwurst”和把面包劈开再放上香肠浇上酱的美式热狗是两种思路,但是殊途同归,吃到嘴里都是香肠、面包加番茄酱。
作为美式快餐的灵魂,又怎么少得了肥宅快乐水呢?
1966年,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在莱比锡春季展销会上提出,必须剑指西方资本主义可乐,打造一款脚踢百事,拳打可口可乐的社会主义可乐——俱乐部可乐。当然,口味上还不能跟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差太多,毕竟是平替嘛,味道差太多了老百姓也不买账。
所以这次研发俱乐部可乐是东德科学家对可口可乐反向工程的结果,而不是像维他可乐那样展开想象,放飞自我,任性地在可乐果原液中加入水果和香草的味道。
因为东德时常遇到物资紧缺的问题,糖的供应并不稳定,所以俱乐部可乐对比西方的可乐大大降低了糖的使用量,尝起来就没那么甜,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却可以作为一个卖点,因为有助于减少糖分摄入可以降低肥胖率,社会主义可乐比资本主义可乐就是来得健康。
更棒的是,东柏林缺糖,但是不缺矿泉水,所以生产俱乐部可乐时是直接钻地打井,用柏林白湖地区的纯天然地下矿泉水罐装,矿物质含量爆表。
这么一来就社会主义可乐就在养生方面就完爆了资本主义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难怪了美帝那边胖子那么多了。
1967年春季,第一瓶俱乐部可乐在柏林饮料合营厂(Getränkekombinat Berlin)罐装下线,与维他可乐一样,很快就风靡了全东德,毕竟这是东德人能买到的第二款可乐,还跟西方的可乐味道如此接近。
1972年,俱乐部可乐在莱比锡春季展销会上被评为饮料类金奖,为了彰显金奖的尊贵地位,在可乐瓶标签上Club-Cola八个字母被涂成了金色。
其实到了70年代,西德社民党的勃兰特践行了全新的“东方政策”(Ostpolitik),说白了就是通过贸易改善与东德关系,而东德也在昂纳克上台后缓和了和西德的关系,两边结束了剑拔弩张的关系,东西方阵营意识形态对抗在东德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许多东德人对这一时期能买到什么可乐品牌争论不休,还出现了曼德拉效应。有些人说能在火车上买到百事可乐,有些人不敢相信说这不可能吧。
根据我的考证,1970年代百事可乐Pepsi确实进军了东德市场,甚至在东德海滨度假城市罗斯托克建起了饮料厂,就地罐装贩售。但是从产量上来看还是比较少的,一年的产值也只有35万美金,所以主要是在旅游景点和火车上作为西德游客的特供商品进行销售的,也难怪很多东德人在日常生活中没见过了。
至于可口可乐呢,那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可口可乐与美帝的形象绑定太深了,大家看《再见列宁》电影里面也多次运用到巨幅可口可乐广告的意象,东德被西德吞并,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美国化的过程。
对了,说到这里我还想提一嘴牛仔裤,也是类似的情况。在60年代牛仔裤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被视作阶级敌人的穿着,哪个东德的年轻人要是穿着去上学或者去上班,是要挨处分的。但是到了70年代末,东德的轻工业部甚至亲自下场从美国进口了一百万件李维斯牛仔裤,摆在国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售卖,因为过于紧俏还需要凭国企工作证件才能买得到。
此时在东德国企员工带头买李维斯牛仔裤也会被说成是做好事,是美国牛仔裤滞销,多买一件李维斯牛仔裤就是多帮助一个美国工人保住工作岗位!
03对抗资本主义洪流,东德可乐仍在人间!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这一天也被定为今天联邦德国的国庆日。但是两德说是统一,实际上从法理上说是西德吞并了东德。东德45年来构建起的法律和制度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直接全盘西化。如果原先读文科的东德人最惨,学历成为一张废纸不被承认。东德的理工科专业人员则需要西德同行进行评审,由他们来定去留。
对于普通的东德工人来说,两德统一的头几年更像一场灾难,因为大量东德国有/公有企业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被廉价打包出售,随后又被关厂裁员。说实话,西方资本就是看不上这些东德自己的品牌,他们被私有化后就被雪藏,为的是在超市货架上给西方品牌腾出位置。
遭遇雪藏命运的也包括东德的维他可乐和俱乐部可乐,他们在1990年两德统一后都被迫从市场上完全消失,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让道。
这一番对东德企业的骚操作造成了海量东德工人的失业。要知道在东德,虽然经济运行效率底,但是大伙儿吃大锅饭,理论上是不存在失业的问题的。所以很多失业的东德工人把西德吞并东德比作是一战德国战败,都是在没打到本土的情况下不战而降,付出的则是巨额的经济代价。
从文化层面来看呢,许多西德人则对东德人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他们将东德人取了个带贬义的外号,叫Ossies(东德佬)。去年德国出版的畅销书《东德:一项西德的发明》中就提到:
“东德佬”是一种被塑造的身份,被赋予了懒惰、愚蠢、无能、胆怯、不负责任、不擅打扮、不会说话等特质。尽管两德统一已经过去30多年,根据民调现在仍有近半数的东德人自认为是德国的二等公民。
在经济受挫,文化又遭到打压的情况下,原东德地区很快又掀起了“东德怀旧热”,德语叫“Ostalgie”。凡是一切跟东德有关的事物都能让人联想到美好的旧时光,都会重新受到吹捧。
说回到东德可乐,这时候维他可乐和俱乐部可乐的商标、配方已经掌握在了私人企业的手中,他们敏锐地嗅到了“东德怀旧热”带来的商机,一拍大腿决定恢复生产,并且还要原汁原味地保持东德时期的口感和包装,让东德老铁们喝上一口就能回到自己的青春岁月。
这个策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今天在德国超市的货架上,如果你有心注意一下,是可以发现这两款东德可乐的。
从销量上来看,维他可乐是更是成为德国自有可乐品牌的No.1,说它是德国人自己的可乐当之无愧。而在东德地区,维他可乐销量常年紧随可口可乐,排行老二,真的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踹飞了百事可乐。更让人称奇的是,在强调“Heimat”乡土观念的图林根地区,维他可乐的销量更是排行第一,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在可乐这个细分市场,本土品牌可以打败西方可乐品牌的地区。
与维他可乐走大众怀旧风的路线不同,俱乐部可乐摇身一变,成为德国club夜店里的潮牌,专攻亚文化年轻人的市场,毕竟这可乐的名称就叫club cola嘛,也算得上是德国泡吧指定可乐了。从俱乐部可乐瓶身上的广告词我们也可以看出全新的定位,“Nicht für jeden. Nur für uns”这句slogan翻译过来就是“一般人我不给他喝”。避开大众可乐品牌的锋芒,抢占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市场,俱乐部可乐这么做也是很聪明的策略了。
好,本期小朱奇谈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完)
视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