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熟了黑马,套牢了自己?新能源资本需要多些耐心!

“双碳”热潮下,新能源行业“造星”故事层出不穷。

图片

成立于2021年的青海丽豪,被称作“光伏圈最大黑马”之一。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便一跃成为全球排名第六的硅料巨头。公司同时在光伏级高纯硅、电子级多晶硅领域发力,2022年、2023年大手笔投建产能,投资规模以百亿计。

据行业消息,青海丽豪拟最快于2025年下半年赴港IPO,集资10亿元人民币。

如果成功IPO,追赶新能源热潮的资本与股东们将收获到十倍、数十倍回报,造富神话将再次上演。

青海丽豪是近几年来各路资本在新能源行业四处掀起“造星运动”的缩影。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嗅觉灵敏的创投机构、资本大佬纷纷杀入光伏、储能等新赛道,大手笔砸钱迅速做大规模,想要尽一切可能抢在热潮退去前冲上IPO。

但市场环境还是比资本期待的时间更快冷下来。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锂电、光伏一路下行,产能过剩危机,叠加资本市场融资政策收紧,新能源产业进入周期低谷,很多企业遭遇生存危机。

谁也不知道这轮寒冬会持续多久,更难以准确判断行业什么时候会再度火起来。可以确定的是,很多跑步入场的资本目前是退出无望,快速造星去资本市场收获巨额收益的“游戏”越来越难玩下去了。

新能源“造星”浪潮

2020年9月,中国向全球官宣了“双碳”目标。受“双碳”目标驱动,光伏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迅速增长的装机需求,令光伏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光伏电池加速向N型化、大尺寸化、薄片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迭代。

地方产业资本、市场化基金闻风而动,加速入局。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经纬创投、深创投、朝希资本、中金公司、金石投资等专业投资机构都将双碳投资作为重点,真金白银的砸向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

随之而来的是,光伏制造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呈现井喷态势。据创投通统计数据,在光伏的上行期,即2020年到2023年7月底,光伏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多达164起。

在一众实力资本的催化下,一大批光伏“明星”企业迅速崛起。

青海丽豪即是很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2021年,从光伏龙头通威辞职的段雍,开始创业之旅,创办了青海丽豪。到2023年底,丽豪已拥有15万吨多晶硅产能,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六,成为妥妥的“硅料新贵”。

青海丽豪背后投资阵容华丽。其在一级市场共进行过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了IDG资本、华金资本、三峡集团、中信建投投资、金雨茂物等知名投资机构。最近一次融资时,公司估值已近140亿元。

一位长期关注青海丽豪的投资界人士向华夏能源网表示:正是由于融资及时到位,使丽豪获得充足发展资金,具备了应对行业波动的能力。完成于2022年9月的B轮融资,使成立仅一年半的丽豪,得以在周期来临之前扩充产能,赶上红利期末班车。而完成于2023年年底的C轮融资,充实了丽豪的资金“弹药库”,让其能够应对今年的残酷市场竞争。

像青海丽豪这样迅速崛起的“明星”企业,遍布光伏产业。很多新秀企业,只用了3、4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其他老牌企业十几年走过的路,产能规模和出货量蹦到行业前列。

这背后的资本,包括了很多响当当的名字。中国绿发、中银资产、中邮保险、三峡集团、招商局创投、金融街资本、朝希资本、鋆昊资本、高瓴资本……名单还可以拉的更长。

从估值看,他们几乎全部都有了丰厚回报,但没有IPO退出就是纸面富贵。行业一进入下行期,“虚胖”的企业将令为之疯狂的资本骑虎难下,投资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在急剧增加。

周期来临,进退维谷

2023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产业步入低谷,以光伏行业最为显著,热热闹闹的“造星”运动戛然而止。

急遽飙升的光伏产能带来严重的供过于求,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低价竞争。今年以来,电池片、组件价格下跌超25%。最近一次中国电建大规模组件集采项目中,组件最低报价已经跌到了0.62元/W。

低于成本的低价竞争,令光伏企业大面积亏损,光伏投资的风险加大。而二级市场融资政策的收紧,令光伏企业雪上加霜,让此前抱着热情的资本开始感受到了寒意。

去年证监会“8·27新政”后,IPO和再融资的监管愈发严格。而今年年初证监会“换帅”之后,融资政策收得更紧。大量光伏企业无奈终止了IPO和再融资,今年以来,已有10多家光伏企业终止IPO,而成功上市的光伏企业只有3家。

前述投资界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融资政策调整后,一级市场融资难度增加、规模和频率都明显下降。投资机构确实更加谨慎了,更青睐于技术水平更高、产业链布局更合理、有海外业务基础的企业。”

市场环境的变化,让那些已在“明星”光伏企业身上下了重注的投资机构进退维谷——他们面临着退出无门的尴尬。那些不太可能IPO的企业,根本没有新的资本愿意进来接盘;那些已经基本成熟提交IPO申请的企业,基本都石沉大海,或者无奈终止。

面对变局,企业与资本方努力寻找新的出路:青海丽豪赴港IPO,或也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由于国有大股东想要退出,一道新能在终止IPO后转而寻找收购方;润阳IPO失败后,盐城国资面临着投资损失风险,大力推动通威来收购润阳,虽然并无迹象表明盐城国资急于退出润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被称为“国内VC一哥”的深创投,密集发起回购诉讼,在投资圈引起较大关注,被解读为资本退出无门后的无奈之举。

为了实现“快进快出”,很多私募股权基金选择与被投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当企业经营达不到约定目标(业绩增长或成功IPO)时,私募股权基金就可以强制要求原始股东或公司回购其股份,从而实现退出。

天眼查信息显示,深创投投资了极电光能、大全能源、首航新能等多家新能源企业。其中,首航新能因财务资料过期,于9月底IPO中止。这是自去年3月首航新能过会以来,第4次因财务资料过期被中止。不知道这些拿了深创投投资的企业,会不会都在深创投的诉讼名单上。

新能源的资本投手们,曾经“造星”有多疯狂,现在就有多无奈。

产业呼唤耐心资本

对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的投资,已经从疯狂投资阶段走向调整和冷静期。

目前,投资机构的投资热情已经出现明显分化,一些投资机构持谨慎态度,但仍有一部分投资机构持续看好光伏的发展前景。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行业发展的A面是步入低谷,而B面则是盲目入场者会最先被淘汰,更优质的标的企业反而会脱颖而出。在不可避免的周期波动之中,资本需要做的,应该是多给光伏产业一些耐心。

行业协会也早已有所行动。今年7月,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隆基、天合等多家光伏龙头企业和多家投资机构参与的《壮大耐心资本,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温州举行。

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中国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支持。值此行业未有之大变局,联合并壮大耐心资本,逆周期布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所谓“耐心资本”,是一种注重长期投资、强调稳健回报的资本形式。耐心资本的投资周期较长,一般不以追求短期的价格波动与投机性收益为目标,而是更加注重被投企业的长期价值积累。

业内人士对华夏能源网表示,对光伏行业来说,要做“耐心资本”,先要从过去的“造星”运动中汲取教训。投资机构还是要“回归本源,立足投资属性”,摒弃从前的“催熟”模式,谨慎“为了IPO而IPO”。

纵观近几年资本热捧的光伏新秀,共性的模式是,有行业背景的资深人士牵头创业+地方国资或央企国资参与站台+多轮社会资本密集投资“催熟”,这样的组合是资本很看好的模式,做成功的概率也确实较大。但奔着快速IPO赚快钱的想法,往往是一地鸡毛。

青海丽豪之所以吸引投资机构的原因,一方面是硅料环节的高壁垒和高利润空间,在前两年行业火热的时候通威、协鑫等硅料龙头赚到了令人眼馋的高额利润;另外一方面,是核心团队深耕硅料产业多年,具有业内领先的技术管理能力和量产经验。

段雍曾是通威股份的高管,曾担任通威旗下硅料业务公司四川永祥的总经理。以段雍为核心的丽豪管理团队,技术和经验应是无可挑剔。但谁都想不到的是行业环境的剧变,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于成本价的硅料倾销,给不了硅料新公司半点机会,最终能否上岸,需要长久的等待和必要的耐心。

快速复制产线、“催熟”一家光伏企业IPO的时代已经过去。挖掘优质企业,陪伴他们穿越周期,才是体现投资机构价值和常用眼光的地方。正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所言:需意识到(现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只是会奖励在逆周期勇于布局的人。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