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开启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扭转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在地球上留下了壮丽的红色飘带。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遵义融媒传媒集团陆续推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专题采访报道《长征路上向“新”行》,记者循着红色足迹,倾听历史回响,探寻长征沿线革命老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实践,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今天,记者带你走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起重温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10月底,地处四川省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秋意正浓。泸定桥上,体验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波涛滚滚的大渡河从桥下奔涌而过。
泸定桥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该桥结构特殊,造型别致,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链组成,下边九根作为底链,两边四根作为扶手,桥长101.67米,桥宽3米,由12164个铁环组成,十三根铁链重达21吨,整座桥用铁达40吨。
泸定桥建成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立碑于桥头。泸定桥自此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讲解员陈雨洁,带着《长征路上向“新”行》采访组踏在泸定桥木板上,向记者讲述这座古桥的故事。而其中最精彩绝伦,让游客心潮澎湃的部分,莫过于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
1935年5月27日,红一方面军在石棉县安顺场取得强渡大渡河战役胜利后,兵分两路向泸定桥急进。5月28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限左路军先遣团在29日夺下泸定桥,此时时间只剩24小时,他们离目的地却还有120公里的路程,而敌人也在火速向泸定桥进发。想要扼守泸定桥天险,若不抢在敌人的前面先期到达泸定桥,趁敌人在泸定立足未稳时发动攻势,我军夺桥任务将难以实现,亦或付出惨痛的代价。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摆在了战士们面前。
但他们没有退缩,开始用意志挑战身体极限,向泸定桥急速进发。
泸定桥
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中描述了此次急行军的场景:“这一阵雨真猛,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似的雨一个劲地往我们头上浇着。天,黑得像倒扣的锅底似的,伸手不见掌,只有打闪的一瞬间,才能分辨哪儿是山哪儿是路,部队一天都没有吃上饭,肚子也饿得难以支持。道路泥泞,简直寸步难行,牲口、行李都跟不上。但是,我们还是忍住饥饿艰难地走,一步步前进。”
“他们用一个昼夜的时间,以飞一般的速度,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了泸定桥,相当于现在一个专业运动员,一天跑了三个马拉松,平均一个小时徒步5公里左右,创下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陈雨洁告诉记者。
战士们做到了。这就是红军队伍的特别之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纵有刀山火海,也无所畏惧。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广场
29日中午,红四团在离桥头一里的沙坪坝天主教堂召开会议进行战斗部署。
陈雨洁介绍说,每一个战士都非常想要参加突击队,最终是由谁去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经过商议后决定,在二连里面挑选出22名突击队勇士冲锋在前,因为泸定桥战斗定然是一次九死一生的战斗,所以当时的要求是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上。
当时红四团在赶到泸定桥的时候,全长100多米的桥,木板基本上都已经被拆除掉了,只剩下13根铁链在风中摇晃,闪着寒光。而当时的国民党军还在东桥头叫嚣着,“你们有本事就飞过来呀。”
29日下午4点,冲锋号响彻山谷,夺桥战斗打响!红军集中轻重机枪,用密集火力同时向对岸开火。22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上插满了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上了13根光溜溜的铁链。
“接近东桥头的时候,敌人浇煤油放火,铁索滚烫,战士们不畏生死,继续前进,冲了过去,有4名勇士在这里壮烈牺牲。”陈雨洁眼含热泪,给记者讲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后续部队紧紧跟上,和敌人发生两个小时的激战,最终夺下泸定桥,占领泸定县城。当晚10时许,夹大渡河而上的两路红军在泸定胜利会师。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的油画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梦玫说,“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作战行动,它关乎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这场战斗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为最后北上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望历史,长征是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用鲜血浇铸出的伟大的丰碑。铁索横江的大渡河上,勇士们匍匐前进,一寸铁索一滴血。毛泽东后来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朱德也感叹“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22名红军勇士在泸定桥上奋勇前进,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精神,不仅激励着他们走完长征路,也鼓舞着现在的我们不断奋斗、勇往直前。”杨梦玫表示。
━ ━ ━ ━ ━
记者:庞飞 张亚 周国栋 王钰燕 聂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