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夜光杯校园行活动来到行知实验中学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
昨天下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新民晚报主办的“夜光杯”校园行活动走进了行知实验中学。由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导、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谭旭东主讲“谈谈阅读如何促进写作”。谭教授将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如何从阅读经典美文出发去挖掘作家的思维方式娓娓道来,大量生动的案例又是信手拈来,让高中生们备受启迪。
图说:谭旭东教授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行知实验中学的校址系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旧址。1946年6月9日上海新民报晚刊(新民晚报前身)刊发消息:“陶行知氏于抗战时在重庆市区草街子创设之育才学校,收容战区儿童,采取自由发展天才之教育制,极著成效,自陶氏来沪后,即积极筹备迁校事宜,现已稍有头绪,校址可能由某人捐赠在沪郊附近,一俟决定后即可着手迁移。”后来迁移建立学校的旧址就是现在的行知实验中学所在地。
图说:行知实验中学的校址系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旧址
谭旭东说,学校的这段历史佳话也让他思绪万千。因此,他的讲座从童年时家庭生活的艰难、母亲悉心的呵护、靠采野药材挣钱购买了第一本新华字典等几个小故事入手,引导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富贵的学习机会。“正是这本小小的字典,为我的阅读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可以一本接一本地去阅读世界名著。”他说,很多同学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就是自己也读了不少书,为啥一到写作文时就觉得缺乏素材无从下笔呢?对此,谭教授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感受力’,即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还有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比如读《红楼梦》,我们能不能从四大家族的衰变、从全著200多首诗的意境,以及主要人物的最后归宿等角度去分析曹雪芹是怎样感受社会、感受人生的呢?再比如,当我们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们能从中读出杨万里对大自然美景的真切感受吗?有了对身边人、事、景的熟悉与感受,何愁没有写作文的素材呢?正是从这一点来说,许多写作的素材不是‘找’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来的。”
高一的盛欣瑜同学说,谭教授的报告给她的最大启发就是对成长的感悟,这里面就有着写不尽的素材,作文的逻辑性、思辨性哪一样都离不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思索。潘之琳同学则认为,从提笔到写完一篇高中的议论文,其实也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从构思观点到找论据再到语言组织,的确要像谭教授讲的那样,多从名家名作里去学习和效仿作家们是怎样直面生活、剖析生活的。
“一篇好的作文究竟该如何立意?”“初中记叙文侧重于生活的体验,高中议论文还需要平时生活的积累吗?”“从注重情感表达向注重逻辑思辨转化,在写作技巧上又该做哪些训练呢?”行知实验中学的高中生们不断提出心中的疑惑。
图说:行知实验中学学生踊跃提问
谭教授的回答则是将落脚点放在引导同学们认真去想一想,仔细再读几遍小学课文里曾经学过的散文《落花生》。许地山的文字非常质朴,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读《落花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把一件事讲明白了,把一个道理讲清楚了,这就是成功的文字表达。换句话说:最美的语言就是‘用对了’的语言。”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