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一座水下千年文物找到更好的保护方法,他坚守良知,秉持科学精神,不顾原定方案已通过的事实,毅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并且5次上书,让新方案最终落地,千年文物涅槃重生。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
葛修润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94年,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无数巴蜀名胜古迹将被淹没。位于重庆涪陵的白鹤梁,作为三峡库区千余古文物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素有“三峡一号文物”之称。它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白鹤梁是长江中一块天然石梁,石梁上记载了自唐朝至今一千多年间74个年份的枯水水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梁上题刻汇集了唐宋以来诸多重要史迹和各派书家遗墨,其中不乏黄庭坚、朱熹、王士祯等名家。
2001年,经过多年论证,在筛选了多种白鹤梁保护方案后,“就地保护方案”获得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可,拟被确定为最终实施方案。所谓“就地保护”,实质就是“就地淤埋”,通过水库的自然淤积,让白鹤梁埋于三峡水库库底的泥沙中。这也意味着,白鹤梁将永远沉没在水下。
葛修润的出现,让白鹤梁保护有了转机。
2001年2月,白鹤梁保护规划评审会召开最后一轮会议,会上将评审事先确定的“就地保护方案”。葛修润作为专家组成员应邀参加并担任专家组组长。
在会议开始前一周,他去了一趟北京的国家文物局,在详细了解和查看了有关白鹤梁保护资料后,他感觉如果按照原定方案执行,那“白鹤梁就是被抛弃了”。
葛修润认为,如按此方案实施,实际上等同于向全世界无声地宣布:在技术上我国已找不出其他更好办法去保护白鹤梁,只能将它“土埋”了。他说:“迄今为止提出的方案,都不能改变白鹤梁被淤埋的命运。难道我们真的对此无能为力了吗?如果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来保护白鹤梁,就是我们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职!”
他当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一种名为“无压容器”的解决方案:即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并在容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使容器内部的水压与外部的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容器采用先进设备及技术对长江水进行沉淀、去淤,减少江水对题刻文字的侵蚀。
2006年,葛修润与夫人在白鹤梁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