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吟唱冬天

■姚秦川

冬天一到,万物凋零,寒风萧瑟,天地之间一片清寒。大自然仿佛被冰雪所包围,寂静无声。冬天的夜晚,好像也比其他季节的夜晚更为漫长难捱,也“最难将息”。翻阅古典诗词会发现,唐代诗人关于冬天的吟唱,大多写在夜里,内容也大多与夜晚有关。

唐朝中期诗人、官员宋之问曾写过一首《冬宵引赠司马承祯》:“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在诗人的笔下,冰雪河山,窅无人迹。在这样寂静的夜中,暂无他事,只能与松月相对,体会寒潭中月色的泠然作响。这样的独坐,与世间的尘俗琐屑了无瓜葛,萦绕胸臆的,除了山景之清佳,也就只有些许的旧梦,淡淡的清愁。

《长安冬夜书情》是诗人刘沧的诗,他写道:“上国栖迟岁欲终,此情多寄寂寥中。钟传半夜旅人馆,鸦叫一声疏树风。古巷月高山色静,寒芜霜落灞原空。今来唯问心期事,独望青云路未通。”在诗人的笔下,漫长的冬夜,本身就自带凄清的禀性。风声、鸦声、钟声,全都在冬夜发生,自然透着寒意,传递着萧疏与孤寂。这样的夜晚,诗人的心绪自然也难以平静,即便身处都城,也唯见寂寥。

有趣的是,有人在冬夜独坐,有人却没闲着,在夜色里起了访友的相思。譬如唐代末期诗人李频在《冬夜山中寻友》中言:“何人山雪夜,相访不相思。若得长闲日,应无暂到时。叶寒凋欲尽,泉冻落还迟。即此天明去,重来未有期。”在诗人看来,与其相思,还不如活动活动筋骨,前去相访。就算天寒地冻,也阻挡不住寻访友人的脚步。

不过,在冬日的夜晚,更多的人,还是会呈现出思虑万端,愁肠百结。

如吕温《冬夜即事》一诗中所云:“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再比如韦庄的《冬夜》:“睡觉寒炉酒半消,客情乡梦两遥遥。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风中的雪片,月下的冰镜,都是冬夜特有的景色。面对这样的环境,实在是唯觉夜长,不知该如何消遣啊!

相比之下,白居易所题咏的冬夜,有着更为鲜明的家常与淡然。他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一年当中夜最长的一日,也是宣告着岁余、催促着新岁、印刻着团圆的一天。这样的日子,大诗人一个蛰居驿馆,想得更多的,应该是冬夜里与家人团聚时的温暖与安逸吧。其实,不管唐代诗人笔下的冬夜是怎样一番寂寥的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诗人心中,依旧藏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超越常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待到来年春天,当然免不了与友人坐在一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喝个痛快,喝个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