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日军”在访问中国,假的“日军”在攻击中国,国防部在公祭日连发两条涉日消息说明了什么?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7年前的惨剧细节无需我重复,也无意让一些否认历史的虚无奇谈怪论或者是狗血言论污染读者眼睛。日本人在美国整天挨打,外务省也不会认为值得四处“通电”;把拳头当成气节,那也是自欺欺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国防部发布的两条涉日消息。

图片下一次日本抗议时,我希望这个次数是万

图片看大局,看长远

航母训练是不会停的,访华是要接待的,正因为前者够多,后者才更有必要。大洋上连解放军的一条舢板、一架飞机都看不到,“增进了解,防止误判”就无从谈起,为什么要了解一个你这辈子都不会打交道的对手?055越多,轰六飞得越勤快,日本越想交流。

图片今年的交流照片,前排的日本自卫队妹子是真扛冻啊

而且,中青年校级军官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级,交流是为十年后的中日关系投资。少校、中校、大校往往是军舰的舰长,小编队的指挥官,中日军事接触的最前线是这些军官的舞台,十年二十年以后,他们里面还可能出部长、出首相,与其让狗屁不懂的政客主导中日关系的阐释权,还不如让真正见过解放军的自卫队职业军官多点发言的资本。根据日媒的资料,历年来的访华自卫队军官见过了052B、056、052D,也从老飞豹看到了新歼10C。作为职业军人,解放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这些日本军官心里自有一杆秤去衡量。我们的军官看一圈日本自卫队,也有自己的判断。

图片看一看,想一想

图片有来有往,今年我军访问团去的这些日本基地里有F35,至于给不给看就另说了

图片今年我军访问团参观日本舰艇,摄影师水平有点坑

交流并不意味着妥协,见面不意味着让步,解放军和日本自卫队交流,并不代表着较量时会心慈手软网开一面。国和国之间有争有和才是常态,特别是中日两个大国地理距离又很近,有交集的事务之多远超外人想象,三百个领域在你死我活地竞争、两百个领域在合作抗衡美国人,还有一百个领域在谈判讨价还价你收购我还是我收购你,这才是中日关系的全貌。

从不存在什么中国人全赚、日本人全亏的理想情况。中日贸易旺盛是现实,中国很多产业需要日本技术是现实,日本很多企业也离不开中国也是现实。

图片这个财团常年从事中日交流工作,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看待今天的中日关系,应该基于几个现实:日本对中国犯下过滔天罪行,而日本人都有意无意想尽快翻过这一页。日本上层是用似是而非的补偿和含糊不清的道歉,普通日本人的手段则更加直接不关心、不在乎(离开校门就平等地忘掉一切历史知识)。但诡异的是,对原子弹和珍珠港等美日历史,日本恨不得开大喇叭一天宣扬二十次,把细节挖得一清二楚,因为原子弹、太平洋战争和珍珠港都是能够和美国拉关系的凭据,哪怕挨美国打,那也是“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所谓放弃过去的“新思维”,永远换不来日本精英的尊重。他们对历史的记忆非常清楚。例如对着天皇造反的西乡隆盛,即使是明治维新的功臣,也永远进不去所谓的“靖国神”。日本自己从不搞什么“新思维”,反贼,一辈子都是反贼。

图片西乡隆盛也是个狂热的扩张分子,对中国而言明治时代日本内讧那是多多益善

只有做大做强中国自己,才能让日本对历史的“记忆力”恢复。做大自己这本历史书,日本才会“发现”历史。现实实力而不是学术能力才是一切的根源。历史研究的学术工作,是炮弹,做强国力,是那门大炮。炮到位了,炮弹才能打出去否则只能内部消化(例如非洲部族之间的屠戮,谁会关心?);没有炮弹,那也只能是空炮。

因此,今天我看到一位历史学家孙宅巍的发言,深以为然,摘录一段如下。

图片

和日本人辩论南京大屠杀30万的零头多少根本没有必要。日本人最希望的,就是在过分追求精确数字的过程中揪住漏洞,进一步扩大化否定屠杀本身。

抗战时代的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没有精确的人口统计,也没有强力的国家机器,能够有足够的材料估算遇难同胞的量级,已经是极限。作为顶级强国的纳粹德国,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损失了多少军队,当时兵荒马乱的中国,哪可能把数字搞得精确。

一些人指责的犹太人能把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同胞名字考据得如何详尽,而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名单如何粗略,在我看来极其可笑:尽力把能找到的遇难同胞名字写上去的确是有益、必要的工作,但是很多人查无姓名也不意味着什么,如果当时的中国是能把属下的居民名字搞清楚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当时的中国是列强之一,也就不存在什么南京大屠杀了。

中日历史不能刻舟求剑永远停留在1937,也不能虚无主义只记得1978和ODA,更不能把历史当工具,始乱终弃。我的先辈曾是茫茫的抗日战争难民之一,见过客客气气塞小孩糖吃的“萝卜头”,也见过拿路过难民练刀法枪法的残暴日本士兵。如果当年中国足够强大,又何须把命运寄托在某个日本士兵的良心上呢。

因此,最好的事情,永远是中国的安全不需要寄托在日本内部几个人对中国的善意上。如果你不记得,我有一百个办法让你记得,甚至你还会主动“挖掘历史”,“发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