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名故事·雷山篇——素有“中国苗族银饰之乡”之美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东南部,东邻台江、剑河、榕江三县,南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靠凯里市。以县境内雷公山得名。雷山殷周时属鬼方;春秋时属牂牁;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代时属象郡;汉代及三国蜀汉时属牂牁郡,唐代贞观三年(629)以东谢首领谢元琛地置应州,唐武则天天宝三年(744)降为羁縻州,雷山置罗恭县。宋代属夔州路黔州羁縻州。元代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时民变频仍,朱明政权无力顾及边地,故无建置,称“管外苗族地区”(原志“化外苗民”)。清雍正八年(1730)置丹江厅,治老丹江,属都匀府。同治十一年(1872)迁厅治于肇泰堡(今县城)。1913年废厅置丹江县,属黔中道。1941年撤县。1944年以原丹江县地置雷山设治局,以县境雷公山命名。1949年改为雷山县。1950年初复名雷山设治局,同年复置雷山县,属镇远专区。1954年改置雷山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撤销自治区置雷山苗族自治县。1956年撤销雷山苗族自治县复置雷山县,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1年析出复置。雷山生态良好,民族文化富集。有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地质公园、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A级旅游景区西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郎德村。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镇。有南猛村、杨柳村、乌瓦村等68个中国传统村落,西江村、也蒙村等1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苗族织锦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是中国最大、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大苗寨。在这里,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有“中国苗都”的美誉。郎德苗寨位于凯里市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分上下两自然寨距凯里市区 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 7 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郎德苗语读作“能兑”,意思是欧兑河下游的意思。苗寨在巴拉河上游,分为上下两部分,长期保持着本真质朴的原生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寨内拥有大批清代民居,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苗族同胞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1985年,郎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1993 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 年 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是旅游观光、 考察苗族文化、领略苗族风情的首选村寨。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黔东南第一站。雷公山,苗岭之巅,为贵州苗岭山脉东段总称,主峰海拔 2178.8 米,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30 公里。是贵州四大山脉之一苗岭山脉的主峰,海拔1000至 3000米,森林覆盖率达 83%。森林中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珍稀动植物较多,尤其是被称为“活化石”的秃杉,雷公山东南坡的天然秃杉群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原生性强的一处。独特的山地地形,带来垂直方向气候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观。由于阳光的折射和多云雾的作用,这里的夏、秋季节很容易看到俗称“佛光”的海市蜃楼胜景。麻料村位于西江西北部,麻料村距离镇人民政府驻地西江千户苗寨15公里,距雷山县城53公里,东与台江县排羊乡九摆村接壤,南与控拜村相连,西面和北面与乌高村相邻,海拨970米。世代以传承银饰锻造技艺为生,银饰文化代代相传,文化艺术品位高,银匠遍布全国各地,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底蕴深厚的银饰文化,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银饰之乡”,被誉为“天下第一银匠村”。银饰工坊、农家乐等均可提供银饰加工参观和体验。来源:贵州省民政厅、雷山县民政局
编辑:刘牛、罗娇
责编:施绍根
统筹: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