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426期】
邮局订阅
《神剑》国内邮发代号:2-468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微信订阅
进入中国邮政总局网店订阅
— —巴氏“诗意”和“哲理”随想短语(下篇) / 巴特尔· 诗歌
战士情怀(组诗) / 全维润
· 评论
一部融合了生命体验的信仰传奇
— —读王族的长篇小说《零公里》 / 锦乔
仰望哨兵
— —浅析吕政保诗作《月光下的哨兵》 / 史映红
· 神剑艺苑
美 术:秦 欢、雒 成、周梓良
书 法:张 陆、黄学卫
摄 影:王泗江、占 理、张 帆
郭 凯、苑方磊、王 衡
杨晓博、文 欣、刘 牧
都鑫鑫、杨 瑞、李昀锡
张 硕、田茗羽、穆可双
封 三:星箭对接— —齐心送嫦蛾(水彩画) / 王钱帅求索
探索未知是一种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见证过无数探索者的身影,他们凭借着对世界的好奇,一次次抬头仰望,突破想象极限,让人类的脚步穿越丛林、涉足深海、飞向宇宙,抵达未知的彼岸。《王永志:放飞神舟上太空》归纳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探索寰宇的一生,文章笔风“天然去雕饰”,正如王永志院士的人生一般,以赤子之心攀登科技高峰。从研制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火箭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飞船,再到主着陆场的选择,精简凝练的文字背后是王永志向科技、向宇宙发问的生命历程。诚然,人的一生无法用文字概括,但文字的力量却能穿越时空,保留当下的情感与眼中的景象。在《王永志:放飞神舟上太空》中,作者出其不意地插入了一节与其他章节风格、视角不同的叙述——以第一人称讲述作者与王永志之间的一段往事。“站台上的一杯热茶”是作者对所记人物最直观,也是最深刻的印象,这里的王永志不再是科技专家,而是一位守诺的长者,正如那杯茶一样,冒着生活的热气,鲜活地留在作者的记忆中。虽然王永志的生命停留在了今年6月11日,但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王永志星”却将永恒地照亮那群依然执着地向宇宙深处探索的人们。在此,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院士致敬!“前沿报告”中的两篇报告文学延续探索宇宙的主题。就在前不久,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三名航天员手握“接力棒”,开启为期半年的中国空间站驻守任务。《飞向苍穹的“中国星”》记录下“神十九”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一路飞翔的身影,从飞行员、工程师到航天员,虽然梦想的终点相同,但他们为探索未知而付出努力,在宇宙中划下不同的轨迹。"中国星"能够闪耀苍穹,是因众多的“无名星”的守候。从火箭进场开始,位于大漠戈壁深处的东风航天城便不再寂静。《沙漠玫瑰》以戈壁上的特有植物做比,歌颂一群“外表玫瑰般柔丽,内心磐石般坚毅”的女性航天科技工作者。本文作者也是一位工作在东风航天城的女性科技人员,女性写女性,有着天然的共情,文笔也更为细腻。她描写这群知识女性的美,写她们对未知的叩问,对理想的追寻,写她们身上张扬的生命力。让读者在母亲与女儿的身份之外,看到了女性作为创造者、建设者、指挥者的光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精彩,往往在于面对未知,而不惧探索。每临高山,便可以看到广袤的天地,生命的长度不应由时间界定,愿你我都能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星辰大海!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长征二号E捆绑运载火箭研制任务;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智,做出巨大贡献。王永志说:“我们做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和沙漠玫瑰一样,坚韧,似乎是成玉博士身上最大的特点。神舟十九号出征前,初冬的凌晨三点,山河尚在梦里,但东风航天城却早已苏醒。
成玉离开家时,两个孩子还睡得很沉,在去往东风中心的路上,远处的发射塔架灯火通明。她知道,此刻,还有无数和她一样在各个岗位工作的科技人员,他们或穿梭在十几层的塔架平台巡逻,或在监测各设备运行情况,或在各大厅守护着自己的岗位……
这个夜晚,注定无眠。
这个晨曦,注定光芒万丈。
大别山的早晨分外美丽。群山起伏,蓝天如洗。
大家走出这个只有两户人家而且没有见到一个人的小村庄,顺着羊肠小道,登上村后的山岗。
美丽的朝阳喷薄而出。朝霞映在大家的身上、脸上,恰似镀了一层金。
山脚下是条大路,正是昨天来时的路。
陈长喜极目远眺,豪情满怀。他张开双臂大声地喊:“爹,娘,你们的儿子又回来了!”
艺术是由于人类的需要而创造的。人们创造艺术并不是为了要发财、成名,而是人类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然后才有了艺术这个门类。人的这种要求是根本的,假如这种要求存在,那么艺术就会存在。那么什么是艺术呢?为什么哲学、科学等等其他的东西代替不了艺术呢?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不增加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而增加人们对世界的美的认识,使你活得更懂得美,更有意味,更充实。同样是生活,但要使生活过得充实,这只有艺术办得到。
……
读罢长篇小说《零公里》,我首先想表达的是对作者王族的敬意。在军旅文学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他勇敢地发起了一次向军旅文学高地的冲锋,以纯粹且真挚的文学态度书写了一部深度融合了作家个人生命体验的信仰传奇,精准提炼出军人、同时也是军旅文学的核心主题: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这样一个场景:在巍峨高耸、冰雪覆盖的昆仑山上,一队官兵身着迷彩棉衣,背着厚重的行囊,列队依次向上艰难攀爬。他们面染风霜,眼含血丝,嘴唇干裂,疲累到极点,有如候鸟迁徙般,本能地、不停歇地朝着新的生命栖息地进发。如果从远处看去,他们就像一个个行动迟缓的微小动点,在气势磅礴的昆仑山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脆弱,却又无比坚定、顽强。编辑部电话:(010)66350642
传真:(010)6635064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5117信箱《神剑》杂志社
邮编:100094
邮箱 :shenjianzazhishe@163.com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编辑 | 樊瀚文
校对 | 芦恬莹
主编 | 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