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Ms中国潜力案例研讨会回顾——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共话保护地外保护

全文6214字,阅读约需1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12月4日,OECMs中国潜力案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旨在分享和交流OECMs的优秀实践和经验,探讨适合中国实际的OECMs实施策略和路径。

02研讨会吸引了政府部门、学术界、环保公益等行业代表和各入选OECMs中国典型、入围潜力案例代表参与。

03专家们针对中国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OECMs的潜在区域、参与OECMs的潜在主体、实现中国OECMs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重点探讨。

04此外,与会人员还就OECMs本土化名称进行了讨论和投票,最终确定了更贴近中文语境的翻译名称。

05OECMs有望成为推动自然保护在全社会和全生产生活领域主流化的具体方式,需要各方持续的努力和创新。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OECMs,即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作为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日益得到重视。12月4日,“OECMs中国潜力案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环保公益等行业代表和各入选OECMs中国典型、入围潜力案例代表参与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依托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成果,旨在分享和交流OECMs的优秀实践和经验,探讨适合中国实际的OECMs实施策略和路径,共同助力OECMs在中国的落地。


研讨会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支持下,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华泰公益基金会主办,合作伙伴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UCN中国代表处/OECM中国专家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公益支持。

图片

会议海报



致辞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一级巡视员刘宁为本次研讨会致辞,他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华泰公益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及各位合作伙伴成功组织“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与“OECMs中国潜力研讨会”的工作表示肯定与祝贺。随后刘宁分享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6)上OECMs的最新工作进展,并指出“中国作为COP15的主席国,引领国际社会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保护地面积有限的现实约束下,OECMs以其灵活性和包容性,展现出实现《昆蒙框架》‘3030目标’的巨大潜力,OECMs的落地和实践,需要各方持续的努力和创新,相信未来OECMs将能够调动中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为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图片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一级巡视员刘宁致辞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刘春龙在致辞中表示OECMs中国典型、入围潜力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方在OECMs上做出的积极贡献,也体现了我国在创新OECMs上取得的积极成效,中国在OECMs工作方面拥有广阔且多元的发展空间,期待本次会议成为推动建立中国OECMs标准和示范的新起点。

图片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刘春龙致辞


华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韦晔在致辞中感谢各方对OECMs中国案例征集和研讨会的贡献,他表示OECMs作为一种新型保护工具,其概念的提出对于提升相关保护行动的社会认知度、调动政策与资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OECMs长期有效的保护实践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激发更多的保护行动,期待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长期扎根一线的“小而美”的社会组织。

图片

华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韦晔致辞



主题演讲


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综合介绍OECMs的概念、全球进展和中国现状。他指出,OECMs通常和自然保护地体系(PA)对应,两者空间上不重叠,以实现更多区域的保护。OECMs首次在COP10“爱知目标”11中出现,到COP14正式通过OECM决议,再到《昆蒙框架》提出通过自然保护地和OECMs实现“3030目标”,OECMs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IUCN OECM中国专家工作组成立后启动OECM中国现状研究工作,并于今年9月发布OECM中国现状研究报告(A stocktaking report on 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China)[1],报告梳理了OECMs在中国的相关政策和机遇,识别了中国潜在OECMs的层级与类型。张琰也介绍了工作组在讨论OECMs本土化名称、中国OECMs准则等方面的工作。

图片

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作主题演讲

图片

OECMs层级和类型,来源[1]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吕植从OECM的全球政策背景出发,介绍了《昆蒙框架》的总体目标和23项2030行动目标,并重点分析了目标3(即“3030目标”)的要素和关键词。她深入解读了中国OECMs的空缺与挑战,指出中国现有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在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的代表性方面尚存在不足,特别是在森林和人口压力大的东部区域(如农田、城市等)存在保护空缺。而在自然保护地外,我国已有自下而上的社区保护地、自然保护小区、社会公益保护地等保护实践,政策层面上,生态保护红线覆盖了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含自然保护地),但生态保护红线仍需要纳入生物多样性指标。OECMs以其灵活多元的治理方式,有望为填补现有空缺发挥积极作用,并为支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特别是认可当地社区在保护工作中的贡献提供新机会。同时,OECMs在中国面临着法律和政策如何制定以适应OECMs的实践、OECMs的中文名称如何翻译才能体现保护地外且包容人类与自发的特性、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如何适度结合等挑战。

图片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吕植作主题演讲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伟对OECMs的标准、认定流程和监测机制进行了解析和探讨,他表示自然保护地(PAs)和OECMs是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ABCMs)的两种互补形式,我国可以考虑构建以自然保护地为主体、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各类OECMs为补充的ABCMs。他强调认定OECMs识别和认定中的关键环节是多元治理主体的识别和同意,并且要实现各个利益相关方都有代表参与的包容性、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当地社区)都了解和认同OECMs的透明性、以及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尤其是边缘化的利益相关方,能够获得充分的赋权。对于如何识别潜在的OECMs,王伟认为可以将生物多样性关键区(KBAs)作为OECMs识别的基础和工具,从而提升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的连通性。最后王伟针对OECMs的监测及其有效性的评估研究介绍了国内外案例并提出了对于完善PAs和OECMs的保护成效评估技术体系,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的展望。

图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伟作主题演讲



案例展示和分享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向与会嘉宾介绍“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并主持OECMs中国典型、入围潜力案例证书颁发仪式。她表示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支持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华泰公益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共收集到了来自全国的90个案例,经过资料查阅、专家评审、实地调查、案例公示等流程,共有12个案例入选本次征集的“中国潜力OECMs典型案例”,另有34个“中国潜力OECMs入围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近自然城市绿地、校园、企业厂区、自然友好农田、社区保护地、公益保护地等多种类型,案例的代表们在主办方和专家老师们的见证下领取证书并合影留念。

OECMs典型案例代表领取证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OECMs入围案例代表领取证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部分案例的代表们也在本次研讨会分享了各自的保护实践与经验。


社区保护地,即原住民和当地社区所管理、通过习惯法或基于自然信仰或传统文化价值而保护的领地或区域,被认为是OECMs的一种重要类型。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的刘涛介绍到,乃朗谷2022年3月第一次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雪豹,并于12月首次记录到雪豹带崽视频,截止目前,通过雪豹个体识别初步判断该区域至少存在11只雪豹个体活动。2023年3月乃朗谷自然保护小区成功申立,成为西藏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目前,保护小区正在开展监测与巡护、社区发展、垃圾源头减量及分类管理等工作。来自巴美塔玖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鲁茸达瓦以个人视角动情地讲述了在巴美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的监测与巡护工作,保护地每年10月到次年5月下雪,条件十分艰苦,多年来他和村民们背着生活物资、红外相机、电池在海拔约3300-4700米的高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守护着滇金丝猴及其伴生物种。

图片

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的刘涛发言

图片

巴美塔玖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鲁茸达瓦发言


公益保护地由公益组织、企业、个人等发起,在地方政府和当地社区(或其他土地权益主体)的支持下开展保护行动,以社会公益捐赠为主要资金来源。[1]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的李成介绍了乌禽嶂中华穿山甲保护地,该区域分布着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中华穿山甲,团队成员长期监测中华穿山甲种群并开展反盗猎巡护工作,同时协助社区成立生态大米种植合作社和缓解人兽冲突。武汉市观鸟协会的明亮分享了武汉豹澥湖青头潜鸭及多种鸟类重要栖息地保护案例,青头潜鸭主要分布于武汉豹澥湖北部的坑塘、沟渠和湖泊,团队连续四年记录到青头潜鸭在豹澥湖稳定栖息,并在繁殖季为青头潜鸭搭建人工巢台。来自猫盟的赵莹介绍了山西和顺蚂蚁森林(华北豹)公益保护地,华北豹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和连通性差的问题,因而自然保护地之外的保护对华北豹种群恢复至关重要,团队通过长期监测评估、众筹生态补偿、上线豹乡田等方式进行保护并扩大公众传播,同时持续推动社区、政府转变为保护行动的参与方。

图片

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的李成发言

图片

武汉市观鸟协会的明亮发言

图片

猫盟的赵莹发言


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中,公园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为野生动植物留下了宝贵的栖息地。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李文宇和上海浦发综合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的甘至悦分别分享了北京温榆河公园上海金海湿地的案例。位于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处的温榆河公园以“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为发展理念,保留30%面积作为自然带,让植物群落自我维持和演替;通过打造水生态体系营造活水、恢复生境和植物群落;利用再野化技术、打造“靠天吃饭”的近自然城市森林。上海金海湿地则于2022年起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基线调查,并招募公民科学家参与,基于监测结果,采取对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管理方式,比如引入了小微湿地、实施夜间关灯管理、补充种植蜜源、粉源、水生植物等等。园区内的金海湿地科普馆公园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并张贴了防鸟撞贴纸。

图片

北京市水务局的李文宇发言

图片

上海浦发综合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的甘至悦发言


在我国,农业用地占陆地国土面积大于 18%[2],许多野生动植物已经适应或依赖于农田生境。然而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正面临着土地利用变化和化学合成品带来的严峻挑战。来自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副产品基地有限公司的宋雪梅介绍了苏州昆山阳澄湖悦丰岛有机农场的案例,作为阳澄湖和傀儡湖之间的悦丰岛,在建立之初就选择有机种植来保护水源地,近年来,农场不断探索农业的多功能性表达,比如收集与保护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种质资源,合作开展鸟类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等等。此外,悦丰岛还创建有机品牌“青澄米”,带动周边社区进行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

图片

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副产品基地有限公司的宋雪梅发言


来自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张磊分享了企业自主贡献的潜力OECMs——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苏6区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通过对保护地内生物物种的分布、数量、现状进行勘察,制定保护目标和措施,苏6区以珍稀物种黑格兰(柳叶鼠李)聚集地为中心开展进行原地保护,目前已完成280余株黑格兰树龄测定及挂牌建档工作,栽设风险提示牌和安装保护监控设施,并通过栽种近地保护植物(蒙古岩黄芪、细支岩黄芪、沙葱等),恢复厂区植被。

图片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张磊发言


来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杨二艳分享了以政府为治理主体的国有林场类型的潜力OECMs——汪清大东沟东北虎豹保护地。保护地毗邻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东北虎数量已接近饱和状态下,这里是它们重要的外围栖息地、迁移扩散廊道和潜在分布区。通过持续的反盗猎行动,当地偷猎现象已减弱,保护地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与社区沟通减少放牧等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威胁。

图片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杨二艳发言


海洋生态系统在我国较少被了解和监测,在海洋和滨海生态系统中识别和建立OECMs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的王松林介绍了江苏如东滨海村潮间带滩涂渔业可持续管理和候鸟栖息地保护案例。滨海村所在的南黄海滨海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之一,当地的生产活动是短文蛤增养殖和泥螺采捕,村民采取传统人工采捕来避免采收机械造成滩涂硬化,遵循轮作原则,并且不使用化学品,不驱赶鸟类,以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滩涂-浅海生物多样性。

图片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的王松林发言



圆桌讨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保护形式,中国尚未正式出台OECMs的认定标准、流程与监测机制,OECMs的内涵与外延仍有待进一步厘清,本次研讨会的两场圆桌讨论针对中国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OECMs的潜在区域、参与OECMs的潜在主体、实现中国 OECMs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重点探讨。


在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主持的第一场圆桌讨论“中国的OECMs在哪里”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李迪强表示在生态空间内,可以从现有法律和政策体系支持管理和保护的区域中,识别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价值或保护空缺的区域(如生物多样性关键区KBA、廊道区域)作为潜在OECMs,但需要在管理中明确生物多样性作为一项目标,而且需要制定标准对保护成效进行长期监测;生物多样性专家房志则表示,在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内,OECMs准入门槛和监测标准可以适当降低或者对OECMs分级分类,以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的郭寅峰针对海洋OECMs谈到,海洋优先保护区域识别、OECMs的认定标准在具体操作层面比较复杂,不同机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标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刘文慧认为从OECMs潜力案例背后的多元利益相关方可以看出OECMs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调动资源很好的抓手,基金会和企业可以对OECMs进行差异化的支持;上海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的寿亦洋希望有科学、透明、有效、可量化的OECMs评估方法论帮助投资端更好地支持项目,实现OECMs体系的良性循环;深圳市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王德智认为自然保护目前仍是边缘化的事情,OECMs可以鼓励一线工作者们凝聚力量,互相支持。

图片

第一场圆桌讨论“中国的OECMs在哪里”


在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吕植主持的第二场圆桌讨论“中国 OECMs 实现路径和机制”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的刘增力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表示OECMs不仅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保护,也有助于将保护行动拓展至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刘春龙认为OECMs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很多机构、很多区域已经开展了实践,我国有开展OECMs很好的基础;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的罗明认为应该发挥好OECMs概念中“其他的有效补充”的多样化作用,让OECMs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促进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的吴其江表示OECMs的空间如何确定、OECMs的保护方案如何制定、谁来负责实施和管理、怎么监测评估保护成效等等一系列问题还亟需解决;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关磊表示一些没有进入国家保护体系的重要鸟类栖息地可以通过OECMs的形式推动自下而上的保护行动,同时也期待更多企业自发开展保护和恢复的行动。

图片

第二场圆桌讨论“中国 OECMs 实现路径和机制”



OECMs工作坊


在随后于12月5日举办的OECMs中国潜力案例工作坊上,案例代表与主办方、专家老师们面对面交流OECMs的实践经验、遇到的挑战、实际需求和后续行动计划。围绕案例代表们感兴趣的议题,大家分组针对“推动社区参与保护”“适合中国实际的OECMs标准和认定机制”“如何让更多公众了解OECMs”“推进农业OECMs”四个议题进行了探讨与意见交换。此外,与会人员还就OECMs更贴近中文语境的翻译名称进行了讨论和投票。

图片

与会人员讨论的OECM本土化名称词云图

图片

工作坊现场


长期来看,OECMs可以成为推动自然保护在全社会和全生产生活领域主流化的具体方式。自发的保护行动若想得到鼓励和茁壮的成长,必须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效结合,并且加以平衡,这对保护参与者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生态保护的路上困难重重,希望OECMs在短期内成为一种介质,让与会各方结成共同体,彼此激励,彼此支撑。本次研讨会仅是关于OECMs的一个开端,期待未来推动更多关于OECMs的讨论和落地实践。

图片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