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交部长 杨荣文
观点速览:
·以史为鉴,中国打破“国强必霸”的迷思
·西方对华认知不会“一夜转变”,需等待“潮流转换”
·全球危机与挑战之下,中美合作不是“选择题”
·特朗普回归,中国应为美对华政策“复杂性”做好准备
·政治制度导致美国政策的“短期性”和“摇摆性”
图源:剑桥大学辩论社
今年10月,杨荣文在剑桥大学辩论社(Cambridge Union)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永远不会成为西方式的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国家,因为中国文明的历史形成和特性与西方本质不同。
杨荣文(新加坡前外长):以史为鉴,中国打破“国强必霸”的迷思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经验。通过审视历史,中国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个国家选择走侵略和压制邻国的道路,结果从来不会是好的。这种行为只会导致更多矛盾、资源浪费和人类苦难,以及其他国家的敌意。
中国与它的邻国有着很长的陆地边界,因此它很快内化了这样一种认知,即在《孙子兵法》中所说,你必须时刻为战争做准备,但也要时刻尽力避免战争,因为战争代价高昂,结果难以预测。因此,中国无意干涉他国事务,因为一旦干涉,它们的问题就会成为中国的问题。所以中国选择保持克制,做一个好的邻居、好的亲戚、好的朋友。乐于助人,但不会过度介入。
因此,当中国说它不会成为霸权国家时,这不是空话,这种承诺源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是其历史智慧的一部分。
不过,在剑桥演讲当中,杨荣文同时认为,要让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相信中国“国强不霸”的结论,需要再等“二十到三十年”。
杨荣文(新加坡前外长):西方对华认知不会“一夜转变”,需等待“潮流转换”
西方难以理解中国,是因为他们基于自己的历史经验,通过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在分析中国时,他们使用的是西方理论和模板,比如“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来源于两千多年前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场复杂战争,不仅涉及雅典和斯巴达,还涉及许多其他城邦。因此,中国理解西方很难,而西方理解中国也很难。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关键是要从认同自身的无知开始。承认对对方的了解不够,所以要更多地努力理解你,并且更慢地做出判断。
莎士比亚曾写道,世事浮沉,犹如波浪翻滚。潮汐的力量巨大,它需要时间来涨起和消退。而如果我们希望潮流转变,就必须耐心等待。20到30年可能是合理的时间,因为我们不能指望潮流在一夜之间转变。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截图
即便“潮流转变”需要时间,杨荣文也同时认为中美需要合作。
今年5月,杨荣文在他的著作《凝思集·第二辑》中文译本的出版分享会上提到,美国和中国必须合作,特别是在世界面临危机与挑战的背景之下。
杨荣文(新加坡前外长):全球危机与挑战之下,中美合作不是“选择题”
在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2009年)期间,七国集团无法产生足够的需求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因此,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2008年召开了首届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远小于今天,而七国集团的经济体量比现在要大得多,但七国集团依然未能解决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因此,如果再遇到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七国集团仍然很难支持全球复苏。中国则必须发挥更大作用。2009年,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帮助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一点常常被西方忽视。当然,中国并不期待所谓感激,尽管中国为此作出了巨大付出。中国清楚地知道,在下一个金融危机来临时,它必须继续发挥作用,因为这同时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当前,如果再次发生金融危机,因为俄乌冲突和西方多国对俄罗斯的信任缺失,G20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七国集团又无法单独应对。因此,全球经济复苏要求中美必须合作。当下次危机到来时,如果中美无法合作,危机将持续很长时间,并可能引发许多政治后果。
在处理对美关系的时候,中国始终强调“求同存异”,希望“彼此成就”,主张大国竞争不是时代底色,团结协作才能共克时艰。但在美国,有一部分人却认为,不能让中国和美国“平起平坐”。
图源:《外交事务》杂志官网
例如,今年4月,《外交事务》杂志刊发题为《非赢不可》(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副国家安全顾问波廷加(Matt Pottinger),另一个是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前主席、共和党人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两人在文章中说,美国不应该“管控”与中国的竞争,而是应该“击败中国”。
杨荣文(新加坡前外长):特朗普回归,中国要为美国对华政策“复杂性”做好准备
中国正在成长,并且变得更强大,所以中国希望获得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希望提供这种连续性,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将变得越来越强,并且将超越美国,这让美国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当中国变得强大时,中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他们谈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因——即历史上的冲突模式。
中国希望的是“双赢”。美国更倾向于“赢-输”,即美国赢,而中国输。对美国的想法,中国的回应是,如果你把我推到“赢-输”的局面,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双输”。这就是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发生的情况。
现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即将到来,我认为双方现在更理解彼此的情况,我希望这次能实现“双赢”,但风险仍然很高,我们无法确定结果。
我认为新一届特朗普政府中会有一些人持有文章中提到的观点,他们会坚持这些强硬观点,但也会有其他人持不同的看法。例如马斯克在上海建设了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这个项目让中国和特斯拉实现了“双赢”。马斯克曾多次表示,在制造方面,美国有很多东西需要向中国学习。因此,我希望他能为特朗普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让特朗普看到一个不同的中国。
所以,新一届特朗普政府中的一些人会持有非常反华的观点,想对中国采取各种对抗措施,但也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持不同的看法。中国在处理这一复杂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的立场。
图源:外媒报道截图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将重返白宫,而无论是在竞选期间还是当选之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加关税,成了特朗普的“口头禅”。
杨荣文(新加坡前外长):政治制度导致美国政策的“短期性”和“摇摆性”
特朗普通过威胁加征关税来进行交易,这就是他的行事风格。如果他想要2美元,他会先要价10美元;如果他想要和平,他会先用炸弹来威胁。
因此,如果观察当前或未来的美国政府时,你会发现中美关系将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它会在“冷战”和“冷和平”之间摇摆。它不会变得特别好,但也不会变得特别坏,因为最坏的结果是核战争,而这将是两国的终结。
因此,我们需要用现实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希望一个稳定的结果,而不是不必要的麻烦,但我们也必须为可能的麻烦做好准备。
我认为中国基于制度优势,有能力采取更长远的战略来处理中美关系,而美国由于总是关注下一次选举,所有的决策都具有短期性质。
记者|汪一鸣 陈濛
签审|邹浩宇
监制|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