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将启动大慧寺文物研究修缮保护,多图直击

在海淀北下关街道有条大慧寺路,路旁真的“藏”着明代原汁原味的大慧寺,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从12月13日举行的大慧寺文化遗产焕活研讨会上获悉,海淀区将于近期启动大慧寺文物研究修缮保护工作。

提起大慧寺,许多人都很陌生,其实它在1957年就被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更是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推开不起眼的大门,重檐庑殿顶的大悲宝殿就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殿前一棵大枣树,有240多岁,枝干遒劲,在冬日的午后别有一番岁月的厚重之感。

大慧寺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因主殿内供奉高5丈的大佛,也被称为“大佛寺”。根据明嘉靖初年大学士杨廷和的《杨文忠三录》记载,其建造者为当时的司礼监太监张雄。鼎盛时期的大慧寺曾经有大小殿宇183间,占地421亩。如今明代建筑仅存大悲宝殿,东西配殿是2003年原地复建的。大悲宝殿是典型的明代大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约21米,重檐庑殿顶显示出其建筑规格极高,屋檐下悬挂的“大悲宝殿”牌匾还是明代原物,字迹仍清晰可辨。

推开厚重的大门,走进主殿,迎面是一座高约14米的千手观音,旁立两尊胁侍菩萨像,是20世纪30年代失火后重塑的。

图片

大慧寺最重要的文物遗存,当数环列在大殿东、北、西墙体前的28尊彩塑泥胎造像——千手千眼观音二十八部众。它们高约4米,基本上为明代原作,500年间虽有修缮,但只是进行了局部修补,绝大部分明代敷彩未被遮盖,虽然被历史的尘埃遮掩,但衣服上的纹饰、褶皱等细节依旧非常清晰传神。其中部分衣服纹饰还使用了已近失传的截金工艺,是敦煌壁画的“同款”技艺,历经500年的岁月,依旧闪烁着金光。

图片

此外,彩塑背后的墙壁上还有一套大型彩色连环壁画,也是明代原作,取材于《香山宝卷》,讲述了妙善公主一心向佛修成正果化身观世音的故事。

图片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慧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极为丰富,如何更好地对大慧寺进行保护和传承?北下关街道举办大慧寺文化遗产焕活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汇聚各方智慧,为这座古刹注入新时代活力。专家学者与业内精英各抒己见,建议与周边区域一体化研究,数字化呈现大慧寺彩塑、壁画,以动漫、短剧、短视频等形式焕活大慧寺文物,开发VR线上游、VR游戏等衍生品,从不同视角为大慧寺未来发展勾勒多元路径。

图片

“大慧寺将于近期启动文物研究修缮保护,后期文物保护单位将根据大慧寺研究进度,适时公布相关成果。”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杰说,大慧寺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作为属地街道,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为大慧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发力的保护机制,不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颖,王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