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12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曹滢:那温柔的一声“喵”》的报道。
下班途中,人行道绿化带里传来几声“喵喵”的叫声,穿越晚高峰的嘈杂,飘进我耳中。
我冲着绿化带喊:“咪咪,咪咪。”一只虎头虎脑的小狸花猫探出头来,奶声奶气地叫了一声:“喵。”
果然,全世界的猫都知道自己叫“咪咪”,就像全世界的婴儿都会管妈妈叫“Ma”一样。这是我从网络社交平台上风行的“小猫文学”中学到的“猫语”。
在这些帖子里,养宠人大多是年轻一代。他们把公猫叫“弟弟”,母猫叫“妹妹”,自称“爸妈”“铲屎官”,把宠物视为自己的家人。
(一)
在传统农耕社会,家养动物首先是“打工仔”:狗看家护院,猫捉老鼠,牛用来耕地,骡马驮货载人,至于羊、猪、鸡等,除了剪羊毛、做皮袄,还是主人餐桌上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承担这些使命后,它们才可能成为主人的伙伴。
狗与主人患难与共的例子不胜枚举,高冷的猫跟人待久了也是知冷知热的。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在西部山区采访,走进一户贫困户家,看到他们衣被单薄、房顶漏风,两只家猫看起来和主人一样上了年纪。老人说,夜里冻得睡不着,取暖就靠抱着猫。但凡自己有口吃的,主人就会分给猫一半。
随着城市化推进,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家养动物更多扮演了萌宠角色,为主人提供情绪价值。它们的生活质量跟随主人大大提高,生活习性也跟主人越来越相像:没有老鼠可捕,主人希望猫晚上乖乖睡觉,不要疯狂跑酷拆家;主人晨跑或夜跑附带遛狗,得拴好绳子防止撒欢的狗狗乱跑伤人。
随之而来的,是人对动物的伦理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生病了上动物医院,“看病贵”让主人吃不消,宠物保险应运而生;为主人提供人性化哀思寄托,宠物殡葬服务渐成产业;猫狗发情了,是给它找对象体验一下当“爸妈”的乐趣,还是趁早绝育一了百了?养宠人争吵不休。
至于公然虐猫者,自然会引起广大网民的公愤。警方近期在一则通报中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对虐猫者予以治安拘留。
(二)
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今天,宠物行业日益兴盛,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亮点。
有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养宠数量将近2亿只,市场规模超1.2万亿元人民币。淘宝上与猫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有140多种,这意味着围绕着一只宠物猫,至少有140多门生意存在。
对独居者、小家庭及“空巢”老人来说,养宠是找个“生活搭子”的低成本、低风险选择。国家统计局正在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时间使用情况调查”中,专门为宠物列出一个选项:每天有多少时间和宠物一起度过。
那温柔的一声“喵”,抚慰过多少孤独的心灵。
(三)
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小猫文学”关键词显示浏览量达1.2亿。
有人在猫脖子上挂了个微型摄像机,从猫的视角看世界,记录下猫族群的生死故事。被点赞最多的“金句”,比如这样:看似我养了它,其实是它治愈了我。
谁知道这些帖子里会不会最终诞生传世作品呢?夏目漱石笔下的《我是猫》,以一只爱说俏皮话的猫为讲述者,讽刺了人类社会的滑稽与荒诞;英国儿童文学《猫武士》风靡世界,在童书热销榜上长盛不衰;加拿大作家欧·汤·西顿的动物小说《西顿动物记》以西进运动中的落基山为背景,描述了大规模移民过程中人与动物彼进此退的生存斗争,在一个个以动物为主角的传记故事中,为动物赋予了生命的尊严,也为文学世界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四)
小狸花好奇地打量着我,一点也不害怕。我摸摸它的脑袋,问:“你怎么一个猫在这里呀?你妈呢?”小狸花回头,扯着嗓门喊:“喵!”
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有风刮过。须臾间,一双绿莹莹的圆眼睛从暗处浮现,是只黑猫。“喵!”它的叫声沉稳有力,不怒自威。
是有妈的孩子啊,我悻悻地打消“拐走”小狸花的念头,只好打个招呼以掩饰尴尬,“吃了吗,您呐?”
“喵唔……”猫妈显然懒得理我,用鼻子碰了碰小狸花,作势要走。小狸花一蹦一跳地跟上妈妈,转头冲我细细地叫了一声,“喵”。母子俩消失在灌木深处。
万物有灵。爱、接纳、悲悯,人与动物相依存,社会生态丰富多样,这是个多么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