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制胜时代:助力孩子在未来竞争中崭露头角的关键力量

1990年,当人们还在争论情绪的好坏时,Mayer和Salovey独辟蹊径,开创性地提出了“情商”的概念。他们指出,或许存在一套用以感知和管理情绪的技能,靠此技能,人们能够凭借情绪自我激励,进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换句话说,巧妙运用情绪可为人生成就带来增益。

遗憾的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智商超群是卓越人生唯一的衡量标准。因此,“情商”助力成功的观点囿于太过前卫,相关文章只能刊载于一本籍籍无名的杂志,难以掀起波澜。

图片

五年后,受Mayer和Salovey启发,Goleman撰写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并指出:“虽然智商(IQ)和聪明才智可以让你获得好成绩并开启你的职业生涯,但情商(EQ)才是精英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的关键”。Goleman还强调,智商在人的一生中相对固定,情商则不然,它(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并持续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助力。

虽均在探讨情商的重要性,但相较于Mayer和Salovey那晦涩的论文,Goleman笔下的“情商”更显简洁、生动且引人入胜。显然,在Goleman的推动下,“情商”这一概念迅速地吸引了媒体、公众和学者的关注,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普遍认识到,情商与智商的培养同样重要。当代父母不仅关注孩子的智商,也开始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然而,近年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譬如,《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学生抑郁问题随年级升高而加剧,近四成高中生存在抑郁困扰。这表明,众多父母希望孩子具备高情商,但多数家长并未采取有效行动来促成这一结果。

图片

第一节:情绪和情商

杰出的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Barrett告诉我们:“情绪是大脑为诠释经验而创造出来的身体感觉。”例如,当你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呼吸急促时,如果独行于暗夜街巷,这种体验是“恐惧”;如果正与伴侣约会,这般感受则是“吸引力”的体验。显然,大脑通过创造感觉并交汇出情绪来促成行动。恐惧提醒我们在遇险时保护自己,做好战斗、逃跑或停止的准备;吸引力则催生专注,增强伴侣间的情感联结,进而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Mayer等人认为,情商是人们推理情绪并借此迭代思维的一种心理能力,又可细分为感知、理解和管理情绪等技能。如果说情绪左右行动,那么,提高情商以驾驭情绪就能为孩子的卓越成就保驾护航。众多研究已然证实了这一点。

图片

Glassie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情商是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维系心理健康的基础。Kun等人则指出,情商低的人更容易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饮酒和沉迷手机。此外,MacCann等人称,情商是学业成绩的第三大预测因素,仅次于孩子们的智商和责任心。更重要的是,Pirsou等人发现,情商与人们日后所能取得的职业成就密切相关,包括就业能力,职场适应力、决策力和自信度,工作职位和薪酬水平,以及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等。

可以预见的是,相较于盲目地“卷”孩子智商的父母,那些关注子女情绪并致力于提高孩子情商的父母,更有希望培养出在未来竞争中崭露头角的孩子。

第二节:感知和理解情绪

父母们常常会有这般感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不适情绪萦绕心头。当我们不清楚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时,总会把它归结为感觉“不对劲”或“有点烦”。然而,一旦情绪被精准识别,淤塞的思绪便会豁然开朗,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舒缓。相应地,心境趋于平静让我们有机会探寻情绪的根源,思考其可能的后果,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避免深陷情绪的泥沼。

图片

同理,孩子越能辨识和标注复杂的情绪,就越能从容应对情绪,避免被它所压垮。然而,情绪颗粒度(即精准感知和命名情绪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显然,孩子自幼便能体验丰富的情绪,但通常只能用“好”或“不好”来描述它们。待孩子稍长,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羞愧这五种基本情绪。然而,情感词汇储备不足的孩子,依旧惯于使用宽泛且雷同的词汇来描绘不同的情绪体验。

比如,情绪颗粒度低的孩子常用“高兴”来表达宽慰、愉悦和欣喜若狂等不同强度的快乐。同样,他们可能会以“伤心”表达不满、沮丧和失落,以“生气”表达抗拒、愤怒和火冒三丈,用“害怕”表达担心、畏缩和惊恐,以及借“可笑”来描述扭捏、尴尬和羞愧的感受。

可以预见的是,情绪颗粒度高的孩子通常能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因为他们能精准洞悉自己的情绪状态,明晰不同情绪的后果,也知晓自己应如何应对情绪困扰。例如,聪明地通过解决问题来化解担忧,以寻求支援来应对惊恐。相反,情绪颗粒度低的孩子往往无法准确识别情绪,对莫名情绪的根源也一无所知,导致难以找到恰当的应对之策,进而深陷情绪困扰的泥沼。

图片

研究表明,高情绪颗粒度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例如,Barrett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颗粒度高的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Thompson的研究显示,提高情绪颗粒度可缓解抑郁症状;Ikeda则指出,掌握的情感词汇越丰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值得一提的是,诸多证据表明,情绪颗粒度能够经由训练与实践得以提升。

例如,通过与孩子探讨情绪,一起阅读情感绘本、故事或品鉴艺术情感,借助情绪闪卡锤炼情绪识别的本领,在角色扮演游戏里模拟各种情绪,鼓励孩子通过日记或绘画来记录情绪,以及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还有引导孩子用准确语言表达情绪,都可以扩充孩子的情感词汇,并提高他们的情绪颗粒度。

此外,父母坦率且清晰地表达情绪,亦能增强孩子的情绪洞察力与同理心。同理,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引导孩子留意他人的情绪及其影响,同样大有裨益。

不言而喻,父母们有足够多的机会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一旦孩子的情绪颗粒度获得提升,他们便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情绪,进而为高效管理情绪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片

第三节:管理情绪

感知和理解情绪只是培养情商的起点,而非终点。显然,年幼的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凭直觉行事。他们可能会在愤怒时打人或摔东西,悲伤时哭泣并拒绝交流,焦虑时逃避或躲藏,兴奋时手舞足蹈或大声尖叫。一旦心生羞愧,他们便会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径直矢口否认自己的所作所为。由此可见,精准识别情绪只是“情商第一课”,接下来,孩子们还需学习如何管理情绪。

01. 暂停,拉开心理距离

有意识地控制本能(如冲动)需要努力,但这恰是理性决策的起点。当孩子能在识别情绪后为自己按下“暂停键”,他们便能更好地思考和行动,以免沦为情绪的傀儡。

然而,年幼的孩子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克制本能并走出情绪漩涡。故而,他们通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以完成这项任务。当孩子遭遇负面情绪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留意当下的身体感受,如愤怒时心跳加快、面部发烫、身体紧绷;悲伤时胸闷气短、浑身乏力、泪水潸然;紧张时呼吸急促、行动迟缓、冷汗直冒等。

当孩子能自觉如此行事,他们便能冷静思考以做出理性决策。换句话说,感知身体变化犹如警钟,提醒孩子规避本能反应,进而获得思考、选择和改变的机会。

图片

遗憾的是,粗心大意的父母往往会被动卷入情绪旋涡,更关注孩子犯了什么错、做了哪些违背父母意志的事、有没有给自己招惹麻烦、是否让自己丢脸了等,却极少主动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与挣扎。此类行为加剧了孩子的情绪负担,会阻碍他们情商的发展。

近期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情商存在代际传递效应。也就是说,高情商父母更有可能培养出情商高的孩子。这或许是由于情商出众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成为权威型父母,而这类父母被视作在推动儿童情感成长方面最为得力。

不难发现,权威型父母对孩子充满期待,既能给到孩子温暖,也不失监督之责,还经常为子女提供情绪辅导。当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时,他们会抓住机会,肯定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教授感知和管理情绪的技巧。随孩子认知和能力的提高,权威型父母会择机向他们灌输与情商相关的 “智慧”,诸如各类情绪调节策略,涵盖解决问题、重新评估以及寻求帮助等十余种技巧。

图片

02. 控制自言自语

当我们感到不适时,大脑便会滋生形形色色的念头构建对话,试图借由这种 “交谈” 来慰藉我们。此类在脑海中自动生成的对话即为 “自言自语”。尽管大脑初衷是 “善意” 的,然而其并不总能引领我们笃定地迈向前进之路。

例如,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大脑便会跳将出来,既可能告诉孩子“你没错,是妈妈的问题”,也可能指责孩子说“你就是个白痴,总做蠢事”,还可能误导孩子说“你不说就没人知道”。显然,过多消极的“自言自语”会束缚孩子的思考和行动,并阻碍他们的成长。

图片

传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刊载一篇文章,声称普通人每日大脑中大约有12,000至60,000个想法,其中80%是消极的,95%是重复昨日的想法。近期,《自然通讯》的一篇论文给出了更可靠的数据,即普通人每天大约有6,200个想法。尽管后者未区分想法的属性,但不难想象,大脑每天都会塞给我们很多想法,其中不乏消极或偏执的“成见”。

如果孩子对“自言自语”,也即脑海中那些喋喋不休、消极或陈旧的想法缺乏察觉,这些“杂念”便会助长本能反应,如打人或对抗。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学习“暂停”,拉开心理距离,重新审视那些想法的合理性,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不过,要让情绪低落的孩子坦承错误或做出正确之举绝非易事。因此,对多数父母来说,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往往需要十足的耐心、满满的温情以及足够理智和坚持到底。毋庸置疑,为助力孩子学习自我管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图片

此外,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能扩宽孩子注意力,令其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进而助力他们丰富自己思维和行动的策略库。相反,消极情绪会限制学习,让孩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他们重复走老路。因此,孩子情绪不佳时,父母讲道理通常无效。相反,当孩子身陷情绪旋涡时,父母的接纳、理解和包容往往更管用。细心的父母也会发现,孩子情绪稳定或开心时,与他们探讨负面体验,并用丰富的理由证明父母立场的正当性,似乎更易使“说教”富有成效。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仅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事,还要教他们如何做好,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毕竟孩子的阅历、认知和能力存在局限,共享父母的智慧和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化解“能力有限”的难题。自然,掌握“暂停”和“控制自言自语”的技巧助力孩子向前一步,学会寻求帮助则能帮助他们走得更远一些。

03. 寻找外部力量

对许多孩子来说,开口向他人寻求帮助并非易事。但不容置疑的是,寻求帮助亦是情绪管理领域的一项核心技能。显而易见,当孩子陷入情绪漩涡时,寻求帮助能让他们更快摆脱精神内耗。

图片

在孩子有勇气(或智慧)更好地寻求帮助前,父母可以主动充当情绪“预警员”。这并不难,只需保持关注,当负面情绪悄然袭来时,及时提醒孩子那是什么,如“比赛失利使你心生沮丧”“遭受误解令你满腔愤怒”“和好友发生争执让你很伤心”“作业繁重使你压力倍增”“黑暗让你心生恐惧”“被冷落让你感到孤独”“登台表演让你感到紧张”“遗失心爱的玩具使你满心惆怅”“错过这次活动真令人遗憾”等等。

在向孩子点明他们正处于何种情绪之后,父母无需匆忙发表更多见解,耐心等候孩子的反馈,以此判定是否适宜开展深度交流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倘若孩子流露出意愿,那么父母便可适时给予鼓励,并借此契机分享自身的经历、观点和建议。

图片

此外,父母还应鼓励孩子“锚定”目标,向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学习。实际上,多数孩子在情商上表现不佳,是因为他们的技能仍不成熟,需要更多的学习来掌握相关技巧。而那些情商较高的孩子,通常更了解自己的优势,懂得扬长避短,进而表现出更高的情商。将他们视为合作伙伴和榜样,时常交流和学习,对孩子情商的提高大有裨益。

再者,为节省能量,大脑倾向于快速下结论,而非深入思考,这导致判断不一定准确,但却时常能给孩子一种“似乎正确”的感觉,这是诸多负面情绪挥之不去的原因之一。因此,除了倡导孩子学会寻求援助与树立典范之外,父母还应鼓励孩子保持开放性和好奇心。

图片

毫无疑问,提高对他人经历和体验的好奇心(即向外看),了解别人对事件、情绪和行为的解读,有助于拓宽思维边界,可避免大脑经常做出草率的判断。换句话说,保持开放和好奇能培养同理心,让孩子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不断迭代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过,年幼的孩子可能缺乏这种意识,因此父母的鼓励和引导至关重要。当孩子能有意识地观察和学习时,父母可以通过提问、评论、解释和探讨等方式加深孩子的理解程度,助力他们成长为高情商的个体。

第四节:行者无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孩子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这样的挑战,仅仅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行动才是关键。正如前文所述,情商并非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的能力。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自身的情商水平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片

因此,家长们应率先垂范,积极提升自身的情商,努力做好权威型父母。权威型父母不仅能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支持,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们理解和管理情绪。通过日常生活中点滴的教育——无论是共同阅读情感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还是耐心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都可以成为情商教育的契机。

此外,父母应鼓励孩子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教会他们如何冷静处理负面情绪,引导他们寻求适当的帮助,并且树立榜样,展示积极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方式。当父母们开始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时,不仅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更能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学会用高情商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或许是给予他们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最后,祝安好!

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