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咏春拳洪拳的“广州源流”,武术界人士齐聚广州海珠

“咏春,叶问。”这是在电影《叶问》中,叶问最为经典的一句台词。由于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宗师的大力推广和相关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咏春拳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发展为在海外最具影响力的中华武术流派。岭南洪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首,同样流传甚广。鲜为人知的是,咏春拳、洪拳都和海珠区的佛教宁隐庵、海幢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图片

12月11日,为探寻咏春拳洪拳源流,广东省武术协会、广州市武术协会,非遗岭南咏春拳代表性传承人,米机王咏春拳省、市级传承人,以及海珠区少年宫体育部相关负责人等武术界人士深入宁隐庵、海幢寺考察,并在海幢寺召开座谈会,围绕五枚师太在宁隐庵创立咏春拳,至善禅师、洪熙官来穗在海幢寺传授洪拳的传说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广州市佛教协会、海珠区委统战部、海珠区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海幢寺及宁隐庵相关负责人参加。

图片

广东省武术协会相关负责人阐述了岭南洪拳、咏春拳与海幢寺、宁隐庵的传承传说,充分肯定海幢寺、宁隐庵深厚的武术文化、红色文化,强调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海幢寺宁隐庵的武术故事。

非遗岭南咏春拳代表性传承人霍师傅表示,自己所习咏春拳流派正是以五枚师太为祖师,将以今天所得,进一步丰富本流派的源流传承。

“接下来,我们要与宁隐庵、海幢寺合作,开设咏春拳课程,帮助大家强身健体,传承中华武术文化,致敬创拳的祖师”米机王咏春拳传承人黄师傅父女在会上率先表态,要为讲好广州的咏春故事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海珠区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欣逢盛世,是弘扬中华武术的有利时机,全运会即将在广州举行,讲好广州与咏春拳洪拳的故事意义重大。

海珠区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言传身教是中华武术的一大传承特点,各类史实和传说故事交织交融,既丰富了武术文化,也是武术文化的迷人之处。据了解,当前全球咏春武馆达8000余家,咏春拳弟子2000多万人,在海外影响极大,已成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讲好咏春故事是时代要求。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咏春拳洪拳是中华武术瑰宝,讲好广州的咏春拳洪拳故事是广州武术界、佛教界的应有之义,责无旁贷,表示将由海珠区相关部门牵头,市武术界、佛教界积极参与,建立工作机制,进一步挖掘相关历史资料、传说,推广咏春洪拳文化,积极申报相关非遗项目,弘扬中华国粹。

图片

咏春拳祖庭——宁隐庵

位于龙凤街道辖内宁隐街的宁隐庵,如今是一幢4层小楼,外观与周围民居区别不大。但相传就在此处,五枚师太创立了今天享誉全球的咏春拳。

据学者研究,1646年,清兵入粤,广州城破,岭南地区一些不甘屈服的明遗民寻至佛门,出现了很多逃禅现象,海幢寺收容了大量明遗民,以致时人题句“十年王谢半为僧”于海幢寺壁。宁隐庵开山祖师彻性法师原本要投奔海幢寺,只因是女众,海幢寺里不便收容,于是给其银两,让其在一旁另起庵堂。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宁隐庵建成。至清末,宁隐庵已经成为当时广州最大的比丘尼道场,占地广大,南至南市大街,北至西市大街,东至状元井,西至龙导尾。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宁隐庵被作为公产拍卖,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幸得显鉴老法师等人克勤克俭,多方筹集资金,重新回购了部分殿堂。2001年,密参老法师、真雄法师等人发起重修宁隐庵。

据广州咏春拳名家、《咏春拳》一书作者李志河先生根据相关史料称:南少林长老五枚师太在清廷火烧少林寺之后,隐居于广州河南龙导尾的宁隐庵内。当时宁隐庵地处荒郊野岭,常有蛇鹤出没。某日五枚师太信步闲游于今白鹤洲一带,忽见一白鹤与一赤链蛇搏斗。五枚师太根据蛇鹤相斗时善于缠绕吞吐的特点,悟出了以手腕快速变换的动作为主的“手劲”,并加以改进,全部融合到符合女子生理特点的新拳术中,使新拳成为当时最斯文的拳术,即是流传至今的咏春拳。

洪拳来穗传播地——海幢寺

海幢寺作为清末广州四大丛林之冠,除诗文书画历来享有盛誉外,洪拳与海幢寺也有深厚的渊源。岭南洪拳,是南派拳术代表之一,更是广东五大名拳之首,以刚劲有力、硬桥硬马、拳势威猛而著称。明末清初洪拳在广东地区流传,相传为至善禅师在海幢寺传授洪熙官。据黄飞鸿嫡传大弟子林世荣《工字伏虎拳》一书记载,“唯至善禅师逃落粤东广州河南海幢寺栖身,遂于寺内教授国技。”在广州海幢寺,洪熙官与门人杏隐、庆丛等人协助至善禅师以“南少林”之名开山门,广招门徒。后因至善禅师反对洪熙官向门人弟子传授点穴技法,洪熙官遂到别处设账教授洪拳。

文|记者 李春炜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