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南京!》:历史警示录的影像书写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426 】



今天是12月13日。原本,这只是日历上普通的一天。


1937年之前,南京和其它城市一样,承载着人们琐碎而平凡的生活,构成了这世上烟火人间的一部分。但,日军的暴行,让那些本可以在时光尽头安然老去的人们,组成了历史上一个抹不去的数字。

图片


30万,是一条条生命高高垒起的债台。12月13日,我们纪念,我们默哀,我们也正视淋漓的鲜血。

导演陆川在2009年拍摄上映的电影《南京!南京!》,将那段黑暗岁月里的血雨腥风与人性挣扎,沉甸甸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那段黑暗岁月。导演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真相的执着,摒弃了传统战争片单一的叙事视角,以一种更为多元、深邃的方式展开,他从历史的沉沙中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人物与故事,让观众得以从不同的身份、立场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图片


影片时长2小时12分钟,主要以中国军官陆剑雄、女教师姜淑云等人的视角对沦陷后的南京进行多角度讲述,展现出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日本侵略者的无耻暴行。刘烨饰演的陆剑雄,身姿挺拔,犹如一座沉默的山峰,即使面对日军的残暴与压倒性武力优势,也未曾弯腰屈服,他的表演没有过多的修饰,却以一种内敛而深厚的力量,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军人的热血与悲壮。

高圆圆饰演的姜淑云,恰似一朵绽放在废墟中的百合花。她本是柔弱的知识女性,然而在南京浩劫中,却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善良。她的眼神里有恐惧,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悯。高圆圆将复杂的情感细腻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在战争中觉醒并成长的女性形象。

图片


导演为增强该片的真实性,斥资8000万建设“微型南京城”,深度还原战火中的南京,并以黑白片的方式,赋予其历史感和沉重感。

在电影叙事中,片名出现的时间并非随意之举,它是故事结构的一部分,往往藏着导演的匠心独运。理解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能加深情感印记,也能从中领悟到电影制作的精妙之处。该片用拉贝的日记开场,将关于南京的真实记录呈现在荧幕之上,并将南京沦陷之前共产党、国民党、日军三方的故事略述,7分钟以后,才出现了电影的名字:通过一个长达10秒钟的全景长镜头展现了南京城破败的面貌,并出现了占满整个荧幕的片名“南京!南京!”。这暗示着,正片正式开始,导演用片名连接真实与故事,用电影创造出影像的历史。“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一刻,辛弃疾笔下的烽火硝烟,在南京城被无限放大,化作百万生灵的悲号与绝望。值得一提的是,片名底下的英文字幕为“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这说明,哪怕是在世界历史上,南京已然承担了生与死两种生命责任。

图片


在视听语言上,导演摒弃传统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镜头组接方式,常常用“全景—特写”直接切换,以此放大影片情绪,强化视觉冲击,直接表现战争的残酷。

尤其是在日军击杀俘虏时,导演用几个镜头表现出了将士们的无奈与愤怒、日军的残暴与血腥。

在陆剑雄率领军士们慷慨赴死的那个段落中,导演反其道而行之,几乎放弃了声音的使用,极其大胆的弱化声音的渲染效果,用长达2分钟的静默表达人物的内在情绪,直到战士大喊“中国万岁”才打破僵局。那一声嘶吼带着“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壮烈,让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热血。先辈的坚韧与顽强,穿越沧桑的岁月,为荧幕前重症愈合的我们打下一剂强心针,那种逆境翻盘的勇气与决心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生根,滋长蔓延。

图片


这种表现手法在影史上都是别具一格的,去年影响力巨大的《奥本海默》在核爆成功后,也用了几分钟的无声画面刻画人物,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当时曾引发了广泛讨论。

诗人北岛写到:
历史从岸边出发
砍伐了大片的竹林
在不朽的简册上写下
有限的文字

图片


对于我们而言,《南京!南京!》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部史书,一部警示录,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伤疤,是疼痛,是反思。最后,谨以此片纪念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今天19:00,我们在航天礼堂与你一同,以电影的方式,再读历史。

图片

图片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余夏琳

专栏主笔 | 余夏琳

组稿编辑 | 彭钰

对 | 樊瀚文

主编 | 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