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
十年来
每一次国家公祭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唤醒
每一声防空警报都是一声对和平的呼唤
八十七载,青史昭彰
他,是一位美国传教士。1937年,他偷偷用摄影机,记录下日军在南京城的罪证。
他们,是心系中华民族的华人华侨。为了维护历史真相,伸张正义,多年来,他们四处奔波,只为搜寻铁证。
她,是军人出身的记者。当珍贵史料的线索浮现,她锲而不舍,执着追寻,推动各方通力合作,终于助力铁证回归南京。
他们的命运,因为这卷唯一记录下南京大屠杀动态影像的胶卷而交汇。
让历史真相不被遗忘、不被篡改,是万千中国同胞和各界爱国人士共同的心愿,也是这些南京大屠杀真相追踪者的动力。
为了历史真相与尊严,他们共同谱写出一曲人道主义的可歌可泣的乐章。
记录历史真相
马吉冒死拍下暴行画面
1937年,一批留在南京的外国友人,用手中的笔、相机、摄影机等,记录下日军的南京大屠杀暴行,掌握了把恶魔送上刑场的重要证据。
其中,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16毫米胶片影像尤为重要,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影像。
约翰·马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居南京的美国牧师,目睹中国百姓遭日军屠戮强奸,他悲痛难忍,决心将真相记录下来。
凭借着外籍人士身份,马吉偷偷地用自己的16毫米摄影机,拍下了日军肆虐时南京城的惨状。
在马吉秘密拍摄的镜头中,有日军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平民的场景,也有鼓楼医院医护人员救治日军暴行受害者的影像、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诊所内伤病员的情况,以及幸存者伍长德的镜头等。
马吉牧师拍摄南京大屠杀影像时所用的摄影机,于2002年由其子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他在拍摄之后,还亲自将影片分类,为每组画面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1938年1月29日,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副总干事乔治·费奇将影片缝在驼毛大衣的内衬里,悄悄从南京带到上海,再冲洗出来。
影片在战时曾经被带到英国、日本和德国等地播放宣传,当时在国际社会曾产生广泛影响。
1938年5月16日,美国《生活》杂志刊发了从马吉影片中翻拍的10幅照片,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景。
日本宣布投降后,马吉影片曾作为关键证据在南京法庭中当庭播放,成为审判日军战犯和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关键证据。马吉本人也作为关键证人,出席了1946年的东京审判。
马吉出席1946年的东京审判
然而,1953年马吉去世后,马吉影片从此下落不明。
历史不容篡改
爱国人士追寻铁证
失踪的马吉影片,一度被日本右翼叫嚣为“鬼片”。日本议员石原慎太郎甚至在接受采访时公然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的故事,是一个谎言。”
这样的言论激怒了心系中华民族的各界人士。
1991年,以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杨觉勇为首,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等爱国人士在纽约成立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联合会(下文简称“联合会”)。他们四处奔走,收集史料,对日本右翼的错误言行进行有力驳斥。
“联合会”在《纽约时报》上刊发全页广告,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并驳斥石原慎太郎,同时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
广告刊出后,艾迪斯·费奇夫人看到报纸,主动联系邵子平,将父亲乔治·费奇的回忆录《我在中国八十年》以及保存的“11分钟”版马吉影片等资料交给邵子平。乔治·费奇的资料引导“联合会”将寻找铁证的重点锁定于马吉影片的原片。
为找到马吉后人,邵子平走过的路程长达5300公里。几经周折,峰回路转,邵子平终于找到了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
1991年7月12日,在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里堆放的杂物中,邵子平翻找到装有影像胶片的铜盒。2002年,在“联合会”的推动下,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4盒胶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文简称“纪念馆”)。
1991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召开记者会,公布了马吉在南京拍摄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珍贵历史镜头。
在当时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言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日军侵华罪行的光影铁证重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义无反顾,锲而不舍
她助力37分钟版马吉影片终归南京
2017年底,记者陈旻执行《大公报》关于海外华人追寻南京大屠杀史证的专题策划。
陈旻(右一)与邵子平夫妇。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众号。
纪念馆向她推荐了邵子平及“联合会”。在翻看邵子平的论文时,陈旻注意到文中记录的马吉影片时长37分钟,而纪念馆的馆藏只有17分钟。
作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重要证据,影片的画面哪怕多一秒都是珍贵的。
而军队新闻干事出身,又身为南京人的陈旻,深感自己义不容辞。
从此,“37分钟”版马吉影片的追寻之路开启了。
陈旻多次赶赴邵子平家中,和他商议如何寻找。邵子平告诉她,“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一寸盘”极有可能在前任“联合会”会长陈宪中那里。于是,陈旻通过微信、电话和邮件与陈宪中反复沟通,一次次催促陈宪中寻找“一寸盘”。
终于,在一群爱国人士历时7个月锲而不舍的寻找下,2018年10月,遗忘多年的“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一寸盘”在纽约找到了!
2019年4月,纪念馆派出专家组远赴美国查证。专家认为,这“37分钟”版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片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
“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一寸盘”
为了让这“37分钟”版早日回归南京,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与纪念馆、政府机构、专家学者、报界多次商议,认为应该邀请邵子平等人来到南京,让他们感受到南京人民对他们的尊敬。
于是,在陈旻精心策划之下,南京热心市民徐慧红、陶涛、孙文、赵旗、徐云翔等全力协助,邵子平回到阔别71年的母校南京琅琊路小学,并被授予“杰出校友”称号。经多方努力,邵子平还领取了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并实现了落叶归根的梦想,将户籍落在了南京。
陈旻还专门拜访陈宪中,向他介绍,纪念馆能将馆藏的历史史料、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并向全球研究学者以及公众分享。同样心系南京的陈宪中深受触动。
“将胶片留给南京,是为了告诉更多的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终,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等决定,将“37分钟”版“一寸盘”捐赠给纪念馆。
至此,这份美国牧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冒死拍摄、数十年来中外义士苦苦索求的珍贵史料,再次回到故土。
影像重现铁证如山
书页记录追寻故事
中国证人伍长德触目惊心的伤口展示、一栋房屋内11人被日军杀害的惨状、几乎被砍断头颅的女伤者颈部巨大的“V”形伤口……这些画面,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清晰镜头重现世间,引起海内外史学界学者的强烈反响。它们全部出自 “37分钟”版马吉影片。
“37分钟”版马吉影片新增画面
在先前纪念馆馆藏的“17分钟”版马吉影片中,马吉牧师在金陵大学鼓楼医院拍摄的受害者个体案例有28例,而 “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中,马吉牧师在金陵大学鼓楼医院和江南水泥厂医院拍摄到的受害者个体案例逾48例,新增个案逾20例。
“17分钟”版马吉影片画面与“37分钟”版马吉影片画面对比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说:“纽约的‘37分钟’版是目前已见各版本马吉影片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极为全面、内容极为丰富的版本。尤其是文物与文献互相佐证罪行、影像和案例共同印证历史的特点,以令人震撼的历史感、不可替代的现场感、无法辩驳的真实性,成为侵华日军这台‘野兽机器’在南京高速且全火力地开动达六周之久的无可抹杀的血证。”
陈旻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联合南京社会各方全程追踪马吉影片追回的感人历程和艰辛过程,记录在《寻找马吉影片》一书中。
在12月4日,陈旻走进马吉牧师曾经创办的学校——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与十二中师生共读《寻找马吉影片》。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前身是马吉牧师在下关创办的益智小学。为感谢在他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的人道主义救援,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被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亦成为同学们学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教学场地。在马吉牧师当年工作的地方,共同重温这段历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陈旻向同学们讲述了追寻南京大屠杀铁证背后不为人知、跌宕起伏的故事,着重描绘了追回影片的动人细节。正是由于爱国人士的不懈坚持,才能让南京大屠杀证据完整地回归南京。陈旻引领同学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她寄语同学们,普通人也可以创造历史,当代青年也应该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有自觉担当的人。
记忆不灭,历史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