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讲阿美莉卡的工业能力衰退,导致其军工产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迹象,在我这里讲到比较多的就是他们的军用造船以及各种类型的先进导弹生产,但今天我还要再讲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的军工产业,也是背靠全球供应链的,其中甚至也有不少中国企业,尤其在军用航空器的产能方面,美帝现在仍有“富余”。
按照美国媒体的报道,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司令托马斯·布西尔,提出了一个数字,说是美国空军在未来需要220架轰炸机,其中包括75架升级之后继续服役的B-52J,以及本期节目的主角之一,B-21,它的数量是145架。
对此,负责B-21生产制造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表示,他们的生产综合体在B-21的产能上仍有富裕,但是如果美军要加速采购,那他们必须先加盖新厂房,扩大产能。所以对这个“富余”,我的理解是,让它以匠人精神慢慢搓,可以,但一下子要145架,就难办了,但既然是空军的需求,那么诺·格也可以先把新厂房盖起来再说。
反正这个消息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股“国会打钱”的既视感,看看时间,这2024年也快过去了,再不“哭穷”就没多少时间了。而我真正比较关心的,是这则消息中提到的,B-21与美军的6代机项目“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产生了不少任务能力上的重叠,已经存在争夺经费的现象,而现在NGAD项目因一些原因,有说法是发动机等重要子系统的研究受阻,整个项目进展非常不顺。
所以现在美国空军内部有一些观点,认为B-21应当具备一些制空作战能力。于是这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未来的轰炸机,究竟是会延续传统,单纯履行轰炸职责,还是会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呢?今天的主角之二,我们传闻已久的轰-20又会是什么样的?
关于轰-20,我这里还有一则最新消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在线平台Warrior Maven,在几天前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观点,如果轰-20问世,它的打击范围将覆盖日本和菲律宾,最远可以覆盖关岛。如果这款新型轰炸机能够进行空中加油,它甚至还能威胁到夏威夷以及美国大陆的部分地区。总之,这篇文章还是一如既往的“中国威胁论”,我们这边一有什么新玩意,老美那边就高度关注,当然这是正常的,可他们那边老有人幻想我们会进攻美国大陆,也别说我们了,俄罗斯和朝鲜也经常被他们幻想成入侵美国大陆的“强大敌人”……
看得出来老美似乎对他们的本土防御一直充满焦虑,这似乎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心病”。咱也不追究这病从何起了,这不是今天节目的内容。咱先说说让B-21融合部分NGAD的能力这事。从相关报道的语气来看,这似乎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事实。
这个说法在一开始会让我想到目前存在于各国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中的歼击轰炸机,或者称战斗轰炸机,既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对空作战,与截击机刚正面,也能进行对地对海攻击。比如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有装备的的歼轰-7A“飞豹”,补充一个小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多用途战机,比如我国的歼-16以及美国的F-15E“攻击鹰”,并不能与歼轰机或者战斗轰炸机划等号,多用途战机是在空战基础上融合对地对海攻击等其他能力,而后者,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法就是,拥有了一定空战能力的轰炸机。
因此从定义上来说,融合了空战能力的B-21,应该可以被认为是一款隐身战斗轰炸机,但是这么一来就会有一个问题:即B-21的气动外形设计仍旧是脱胎于B-2的无尾三角翼+翼身融合设计,这种设计在隐身方面非常优秀,但是用来打空战这就不好说了,机动性差,并且无论是B-2还是B-21,都只能亚音速飞行。
即便是在超视距空战条件下,现代的制空作战飞机依旧会强调自身机动性,五代机的指标,以及目前在研六代机的指标,都包括了超机动性,但是很显然,如果美军设想的让B-21融合NGAD的部分空战能力,就是字面意思上让B-21本身具备制空作战能力的话,那么我很难说这会成为下一代轰炸机必然会存在的技术指标,自然也就会导致B-21不会成为下一代轰炸机的代表作。当然,我本人也不介意美军提前帮我们趟一趟路,看看这么做在战术上可能存在什么价值。
不过,如果美军是想让B-21成为“忠诚僚机”的空中指挥平台,让这些高性能无人机前出进行空对空作战,这在技术上并非不可能,在战术实用性上,可能也比让B-21本身打空战要现实一些。我尽量简单点说,“忠诚僚机”的存在会让以B-21为核心的空中打击编队,具备与敌军空优战机,或者截击机作战的能力,前提是美军无人机空战性能,至少不能比对方的战机差。
而B-21本身,在指挥无人机作战之外,依旧是以“空基弹药发射/投放平台”这种角色为主,挂载精确制导弹药,以及防区外发射弹药,对敌重要的海上和地面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而让B-21挂铁炸弹搞凌空轰炸,技术上当然能办到,但这样会增加其被敌防空火力击落的风险,另外,让高端武器去干这种低端活,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接下来我就要把话题放到咱们不知道啥时候亮相的轰-20身上了,之所以在这里转折,就是因为我自己,也猜测以后的轰炸机,会具备指挥无人僚机的能力。我的理由:最基础的一条,轰炸机的改装空间比歼击机大,如果歼击机战斗机能加装无人僚机的控制与数据链系统,那么在体型相对更大的轰炸机身上也能办到,并且基本不会挤占原有的设备安装和弹药挂载空间。
还有一条,无人机不是人,对于指挥员来说,这是一种可以随时牺牲掉而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作战单位,因此可以用它们来执行风险较大的任务,甚至是自杀式任务,目的就是确保轰炸机本身的安全,以及打击任务的顺利完成。当然我还是要说,这一切的前提是无人机本身的性能水平满足要求,不过我国似乎并不担心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把武器装备当“老婆”的诸位,到那时心理会怎样了。
至于轰-20本身,如果未来证明它确实具备指挥控制无人僚机群的能力,这至少证明这款新型轰炸机的信息化水平是非常高的,并且搭载的飞行员总数至少是2人,一名飞行员,一名任务指挥官,而任务指挥官就有可能兼任无人僚机群的控制工作。B-2隐身轰炸机在必要情况下会搭载第3名飞行员,未来轰-20会不会设置第3名飞行员,主要是看任务需求以及系统集成度,但从设计上来说可能依旧会预留1名飞行员的位置。
再说气动外形以及任务定位,这两处应当是猜想最多最杂的,主要原因依旧是官方释放的信息太少,并且非常碎片化,组合不起来也得不出太多有效信息,唯一可以判定的只有轰-20的正面外形与B-2相似,意味着它仍旧使用了翼身融合设计,但是不是B-2那样的飞翼造型,现在也说不好了,其侧面外形从来没有公布过,尾部也一样,无法判断其是否会设计尾翼。
任务定位,在以前,你在网络空间基本看不到有人会怀疑轰-20不是隐身轰炸机,那时候它甚至还有个称呼叫“红色B-2”。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B-2这种隐身轰炸机在未来潜在的大国冲突中,作用极其有限,并且由于其成本过于昂贵导致其性价比非常低,如果是更加恶劣的核战条件,这东西跟非隐身轰炸机也都属于一次性用品。
于是有声音就认为咱们未来的轰-20不能再沿着B-2的路子摸索下去,甚至有人提出了“隐身战斗轰炸机”的猜想,对或者不对,现在无法下定论。不过从目前各方专业机构的猜测,以及包括我的想法在内的网络信息,个人认为它仍旧大概率具备远程战略轰炸能力,是空军未来核打击力量的主力装备,同时也拥有比B-2要强的性价比,去执行一些战术打击任务。
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未来轰-20相较于中美俄现役的战略轰炸机来说,最明显的特征,可能就是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能够让其控制若干隐身无人僚机协同作战的能力,这让它的确有可能做到保留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对空自卫能力。至于其是否会具备超音速能力,这要等到有关其发动机和外形设计的更进一步消息解禁。
而这样一支由2到3名飞行员完全控制的空中打击群,可以凭借轰-20本身,外加无人僚机的隐身能力以及载弹量,尽可能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对敌人的重点目标发起精确打击,并且保证自身的生存率,如果是核大战情况下,在有核国家们都进行核交换之后,这支机群即便是完成任务后幸存下来了,也会失去上级指挥领导和后勤补给,本质上还是变成了一次性用品,因此我仅仅讨论常规打击行动。
而在常规行动中,敌军要想完全阻止我军机群的攻击行动,得把作为指挥控制节点以及主要输出单位的轰-20本身先击落,可是想击落轰-20本身,就得先过了若干架隐身无人僚机这关,传统的针对轰炸机的拦截作战显然已经行不通。
而这种打法,实际上就很适合用来对付美军利用破碎岛链地形搞的分布式作战,原理简单说就是用扩大感知和打击范围,以及进攻路线和方式的多样性,尽可能压缩他们指挥节点的机动范围,抵消他们的机动性优势。最后,我得叠个甲:本期内容全是我自己的“主观推测”,有不同意见可以放心大胆说出来,最终结果就让我们等待那一天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