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老人”赐福(资料图)。
罗熠/文 张晓东/图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最隆重、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集中华民族传统礼俗与文化理念之大成。
12月4日,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简称“春节”)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和阆中,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阆中,是“春节文化发源地”,在这里,依旧保存着古老的春节文化习俗。“画门神”“亮花鞋”“春倌说春”“游百病”……每逢新春佳节,阆中街头巷尾便洋溢着浓浓年味。
A 春节年俗盛行不衰
西汉时期,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研究制定《太初历》,首次恒定“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即春节)”的历法体系,由此开启了“春节”的历程。2009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成为“春节文化发源地”。
“我不说金,不说银,就说阆中有个人,当时制下太初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节在中间,要知他的姓和名,便是落下闳老人……”春节申遗成功后,阆中“春倌说春”老人赵承忠难掩激动之情,即兴创作了一首歌谣来表达内心感受。
“春倌说春”是阆中创作的春节独特年俗,身穿古代官服戴官帽的说唱者就是“春倌”。在我国古代有春倌一职,掌管典礼。“说春”就是“春倌”说唱吉祥如意的歌谣。
在阆中,“年”的氛围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且日益浓厚。祭灶、扫尘、守岁、祭拜天地祖宗、贴春联、耍龙灯等,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游百病”……整个春节要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结束。原汁原味的春节习俗,在阆中盛行不衰。其中的“亮花鞋”“舞草龙”“春节老人赐福”等民俗文化活动,更是热闹非凡。
阆中古城古院的木雕花窗,多是“腊梅报春”、“春到人间”等蕴含着浓郁春节气息的图案,并配有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窗格则多采用回纹、万字纹等象征连续的符号。这些符号寄托了阆中民众的美好祈愿,成为阆中市打造春节文化名片的重要标识。
一个“年”字,胜过千言万语,最能激起中国人的情感共鸣。
在阆中古城大院的屋檐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古城居民任三伟一家祖孙四代20余人吃着团圆饭,热气腾腾、温馨暖人的画面出现在此次中国春节申遗宣传片中。任三伟告诉笔者,除夕这天,全家四代人会一起团圆,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到正月初一。正月,亲戚朋友之间会相互拜年贺岁,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落下闳塑像。
B 春节活动精彩纷呈
每年正月初一,在“春节老人”落下闳故里桥楼乡,来自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齐聚在落下闳广场,举行文化展演活动。由12名学生共同朗诵《太初历》衍生出的“二十四节气歌”,蕴含独特民俗的《跑竹马》《打钱棍》《牛灯》等表演,让大家领略到独属于桥楼乡的春节传统文化。
在桥楼乡,活跃着一支30余人的民间文化艺术团——长公艺术团。该团成立于2012年,成员都是当地农民或个体工商户。艺术团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自编自导自演《劳动号子》《舞草龙》《赶年》等10余个民俗节目,通过小品、说唱、舞蹈等表演形式,传播该乡的特色民间艺术。每年春节,长公艺术团还要到阆中古城参加春节节目展演,如今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表演团队。
“我们将以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为抓手,发展旅游产业。招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结合天文科普知识宣传与产品开发,把桥楼乡建设成以春节文化为名片的全域旅游综合体。”桥楼乡党委书记李春元说。
每到正月十六,阆中古城万人空巷,市民扶老携幼走出家门,踏青赏景,登高祈福。滕王阁、白塔山、锦屏山、状元洞等景区景点游人如织。不少游客也会慕名前来,感受“游百病”这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游百病”已经成为阆中市群众基础最为庞大、参与积极性最为高涨、知名美誉度传播最远的全民健身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也是老观镇的“女人节”。当天,姑娘们都要穿着新衣花鞋赶场赴会,她们在亮花台上秀出自己的花鞋,最后由裁判选出“花魁”,由此民俗创意编排的舞蹈节目《亮花鞋》曾亮相201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近年来,阆中市依托“春节老人”这一IP,连续举办6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简称“春博会”),先后开展海内外家庭过大年、落下闳春节文化论坛、万人同品腊八粥等系列文化活动,成功创作组歌《请到阆中来过年》、川剧《落下闳》、春节民俗节目《亮花鞋》等优秀文艺作品,为市民游客倾力打造“年味最浓、时间最长、舞台最大、传承最广”的春节文化盛宴。“春博会”成功获评国家文旅部国内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系列优秀案例,成功入选2022年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项目。
2020年,“春博会”新闻发布会走进人民大会堂,活动盛况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先后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等国省主流媒体以及海外媒体的关注,央视《远方的家》《传奇中国节》《生龙活虎迎春来》等20余个栏目走进阆中,年均发稿200余条,全网总传播量超16亿次,掀起“过年到阆中”的互联网热潮。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5年春节,阆中将创新推出特色春节习俗展示活动。”阆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阆中古城过大年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以“春节文化”为主线,将节气民俗与国人情感结合起来,开展“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三大系列主题活动、近20项子活动,带领广大市民和来阆游客品味浓浓中国年,深切感受阆中“春节文化之乡”的独特魅力。
古城居民家的团年宴(资料图)。
C 非遗文化惊艳世界
“中国年也是世界年,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阆中享受浓浓的过年氛围。”扮演“春节老人”的张中和向全世界的游客发出了诚挚邀请。“春节老人”赐福是阆中春节习俗的一大特色,身穿红色吉服、手拿锦旗的老人装扮成“春节老人”落下闳,对游客送上拜年祝福和红包。
在阆中,新的元素不断兴起,旧的传承从未断开。老一辈人手把手将传承留给新人,年轻人也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
“为了让皮影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与四川、重庆等地的多所高校合作,每年都会开办多期皮影传习班。也希望借助春节申遗成功的契机,让阆中走出去,让阆中的非遗文化走出去。”国家非遗王皮影传承人王彪介绍,近十年来,王皮影传习馆已培育国内外皮影从业者、爱好者上千人,传习馆的“非遗进校园”项目已覆盖多所大中小学校。
据介绍,阆中市现有阆中皮影戏、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阆州情歌、巴象鼓舞、老观灯戏等9个省级非遗项目。在中国春节申遗片中,阆中竹马牛灯、舞草龙、阆中春节习俗等镜头共40个,时长近2分钟,阆中非遗惊艳世界。
“此次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提升了阆中的国际知名度,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阆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胡涛表示,这将有力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地道的春节文化,感受阆中春节的独特魅力。
春节文化如何影响和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和体验?阆中市相关部门也积极行动。加大B站、小红书、知乎等新媒体平台及海外平台宣传推广力度;深度分析游客旅游半径及主要客源地,策划旅游目的地精准营销;推出短视频大赛、摄影大赛等特色活动和赛事,持续形成流量热度;主动对接嘉陵江文旅联盟、天府旅游名县联盟城市,共推精品旅游线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守得住,更要‘活起来’。”胡涛说,阆中市将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把春节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探索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之路,让阆中厚重的历史文化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查看原图 7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