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短片《灯火》拍摄中。
《灯火》剧照。
《灯火》剧组走进顺庆区共兴镇拍摄。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钦豪 文/图
12月12日,记者从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获悉,备受关注的南充本土电影短片《灯火》目前已完成前期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该片导演杜奇翰告诉记者,团队正按照粗剪影片进行配乐创作,“因为是记录南充非遗民俗,所以我们打算把南充本土文化融入其中,让配乐也能更好体现南充元素。”
A 实景拍摄 共兴镇近百名群众参演
据介绍,《灯火》是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电影短片“温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题材源于南充非遗民俗“蛴蟆节”。该片既是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剪的毕业联合作业,也是该校又一次跨学科的整合、跨专业的合作。
11月12日,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联合作业电影短片《灯火》正式开机。该片分两个阶段进行拍摄,第一阶段,剧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南充市区内完成了城区剧情的拍摄;第二阶段,学生们又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到顺庆区共兴镇等地,进行乡村剧情的拍摄。
在共兴镇,《灯火》剧组分别在该镇的肖家河边、油坊沟、共兴小学、五洞桥村等地实地取景,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巴蜀自然景观和四川乡村人文环境,并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捕捉到了许多珍贵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细节,突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特别感谢共兴镇党委、政府给予我们全方位的支持与配合。”杜奇翰说,从拍摄场地的协调,到拍摄期间的秩序维护,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当剧组进入共兴镇后,当地党委、政府就积极帮助剧组与当地居民沟通,确保剧组能够顺利取景,还在后勤保障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拍摄期间,近百名共兴镇居民作为群演参演。这些居民的热情参与,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还进一步加深了剧组与当地的情感纽带,让整个拍摄过程充满温情与活力。
杜奇翰还十分感谢顺庆区委宣传部的支持,“在顺庆区委宣传部的统筹协调下,我们才完成了剧中最重要的一个镜头的拍摄,这个镜头可以说是整部片子的点睛之笔。”
此外,《灯火》的拍摄还引起了浙江横店影视城相关专业人士的关注。拍摄期间,浙江横店影视城相关领导专程从浙江赶来南充探班。“他们对《灯火》很感兴趣,并且从专业角度进行了指导。”杜奇翰说。
B 原创为主 展示南充非遗魅力
目前,《灯火》的第一、二阶段拍摄已经结束,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杜奇翰告诉记者,该片已开始粗剪,以便配乐组创作相匹配的原创音乐。粗剪工作预计12月下旬完成。
据介绍,《灯火》以原创为主,除了自编、自导、自演等,片中音乐也将由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师生共同完成。
据了解,筹备阶段,剧组的音乐原创团队就已经开始着力搜集南充本土音乐元素。“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团队正计划将这首流传了很久的关于“蛴蟆节”的歌谣融入主题曲中。此外,嘉陵江船工号子、四川清音、金钱板等具有浓厚本土文化印记的非遗元素,也将被收录。
杜奇翰告诉记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他们特别注重融入南充本土的音乐元素以及传统歌谣,希望为片子增添浓郁的地方特色,让《灯火》成为南充文化的一个鲜活载体,带领观众进行一场穿越南充历史与民俗的音乐之旅,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展现南充独特的魅力与风情。
创作音乐的同时,目前剧组也在为第三阶段的拍摄做准备。第三阶段的拍摄时间定在正月十三、十四两天,内容主要是记录“蛴蟆节”当天的活动盛况。杜奇翰希望以写实的方式,呈现南充非遗。
为了精准捕捉“蛴蟆节”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与深厚内涵,剧组已经开始深入共兴镇等地,与非遗传承人深度交流,了解“蛴蟆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届时,节日前夕的筹备工作,如制作精美的蛴蟆灯,节日当天的活动现场等,都将被剧组的镜头一一记录。
杜奇翰告诉记者,他们计划运用多种拍摄手法,展现热闹非凡的宏大场景,并通过丰富的视觉呈现,打造一部既有艺术观赏性又具文化深度的影片,为南充非遗的传承与推广注入新的活力。
查看原图 5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