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械部队对比真正美军,战斗力究竟有多大差距

提起国军主力部队,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一句老电影里的台词,就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而在现代影视剧中,国军往往一出场就有飞机坦克开路,普通士兵吃得饱穿得暖还一水美军制式枪械。可事实上国军就没有一支部队,达到过同时期同等编制的美军装备水平,甚至误导了第一批在朝鲜战场同美军交战的人民军队。那么在1949年之前国军到底有多少美械军,其真实装备水平如何呢?

图片真实的美械国军

美械军诞生时间很晚,1942年后美国才向国军提供美械

旧中国军事工业落后,连步兵武器无法自给。所以不但大部分军队,装备的是进口武器。而且在同一支部队中混编,来自不同国家的兵器也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国军到底有多少美械军,美械军具体的编制情况,在1949年前一直处在变化中。

在许多人的故有印象里,蒋介石集团一直奉行亲美反共的政治立场。但事实上在1941年之前,国军中只有极少量军阀自己从美国购买的轻武器。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和中国成为盟友。而蒋介石派远征军进入缅甸即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也是希望能就近给这些部队更换英械或美械。尽管未能保住缅甸,但孙立人却指挥新38师进入了英属印度。于是美国牵头组建“中国驻印军”,英军提供了兰姆伽训练基地。国军则空运士兵来兰姆伽训练,并换装美国支援的装备。可以说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美械军”才逐步和国军主力部队成为一个概念。

图片中国驻印军的155毫米榴弹炮

但当时美军也在大规模扩编,像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M2大口径重机枪、M4“谢尔曼”坦克等主力装备,自然是优先装备美军自己。所以运到印度供应给中国军队的美式装备,绝大部分都是一次大战时期的过时装备,或者美国委托其它国家生产的轻武器。只是当时信息闭塞,很多人并不了解美军实际的编制和装备水平。于是才有了把国军美械部队,当成了全美械装备国军这一误会,甚至很多荒唐的说法流传至今。

中国驻印军是最强美械国军,但和美军差距依然巨大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正式成立。到1945年时驻印军下辖新1军和新6军,共有新38师、新30师、第50师、新22师和第14师5个作战师。总部另直辖7个装甲营,一个重炮团,和工兵、训练、后勤等单位。这些身处异国的中国军人不会想到,他们将会成为美械国军的巅峰。可即使这样,中国驻印军从班组到师一级的装备水平,和在北非、太平洋战场作战的美军依然有巨大差距。

先看班一级。二战中美国步兵最能体现其身份特征的装备,就是划时代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某些人臆想美军人手自动武器不同,由于“加兰德”可连续发射八发标准步枪弹。美国陆军不但看不上冲锋枪,连对轻机枪都不那么重视。一个标准的美军步兵班,编有10名装备“加兰德”步枪的普通士兵,机枪手使用1支客串轻机枪的BAR自动步枪,另有一名使用栓动步枪的精确射手。而中国驻印军却沿用了国内士兵使用栓动步枪,军官使用冲锋枪的思路。每个班装备有8支M1903/1917型栓动步枪,其性能和日军38式步枪差不多。班用机枪竟不是美械,而是加拿大在英制“布伦”轻机枪基础上,改成发射7.62毫米步枪弹的“勃然”轻机枪。班长和副班长各手持一支11.43毫米冲锋枪,在近战中拥有压倒日军的火力优势。

图片二战美军的标志“加兰德”步枪

步兵班以上,美军和中国驻印军都是三班为一排,三排成一连。但美军每个连还有一个火力排,装备有一挺M2型大口径重机枪,2挺7.62毫米通用机枪,和三门60毫米迫击炮。此外连部还装备有6支BAR轻机枪,6支冲锋枪和5具“巴祖卡”火箭筒,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下放到各排。而中国驻印军的步兵连,竟然没有重机枪的编制。却在每个排编有一个迫击炮班,全连共六门60毫米迫击炮。尽管迫击炮数量翻番,却并不能弥补枪械火力上的不足。

驻印军和美军的团编制都是三营九连,但重机枪和火炮的装备水平几乎差了一级。驻印军一个营有8挺水冷式重机枪,和日军一个大队相当。而美军除步兵连有重机枪外,营部和火力连还装备有11挺气冷式重机枪。这样美军一个营的机枪装备量,相当于驻印军三个营的总和。迫击炮是最重要的步兵支援火炮,驻印军的团属炮连编有12门81毫米迫击炮。可美军一个营就有6门同型号迫击炮,而且每团还有一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107毫米重型迫击炮,每个步兵营还有6门81毫米迫击炮。反坦克炮或平射炮,是消灭敌坦克和碉堡的必备武器。驻印军每个团,装备8门已经被美军淘汰的37毫米平射炮,3个步兵营共装备12具“巴祖卡”。可美军团反坦克连和3个营,共装备18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还有21具“巴祖卡”,可以随时下放到步兵连。而且同美军相比,国军的步兵团不止重火力差得多,也缺少汽车等机械化运输工具。

图片美械军的反坦克炮

当双方在军师一级做对比时,国军的装备就更拿不出手了。美军一个步兵师,有3个“轻榴弹炮营”和一个“重榴弹炮营”。前者每营装备12门105毫米榴弹炮,后者升级为威力巨大的12门155毫米榴弹炮。同时每师还有一个坦克营,和一个装备了大量自行高炮或防空机枪车的高炮营。

而国军新38师和新22师才有2个炮营,装备24门75毫米山炮。另外三个师就各只有一个炮营,装备12门75毫米山炮。新1军和新6军才拥有所谓的军属“重炮营”,实际装备的却是12门105毫米榴弹炮。只有驻印军总部直属炮兵团,才装备有36门美军淘汰的老式155毫米榴弹炮。而总部直属装甲营中,只有一个营装备的才是“谢尔曼”坦克,另外6个营装备的全是“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令人惊讶的是抗战胜利后,那个“谢尔曼”装甲营还被美军收回。而美军步兵师在作战时,能得到独立重炮营、装甲营、航空兵甚至舰炮的支援,就更是驻印军不敢奢求的。

图片训练中的国军“斯图亚特”坦克车组

抗战后国军有20多个美械军,编制不统一装备也混乱

相比于中国驻印军那5个师,国内部队换装美械的速度就因滇缅公路被切断而异常缓慢。能够在滇西得到少量枪械和轻型火炮的国军部队,不仅整体装备水平远低于中国驻印军。而且一线部队武器和弹药因此变得更加繁杂,可以说装备美械对这批国军战斗力的提高有限。

图片驻印军和国内美械军差距明显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才对混乱的国军部队进行整编,最后有了了13个军共计39个师的“全美械”部队。这些军中,除去很多人都熟悉的国军“五大主力”。还有原“德械师”发展而来的第71军,胡宗南的王牌第2军,李弥的核心部队第8军,汤恩伯的核心部队第13军,原属东北军的53军。此外还有第54军,第73军和第94军。但只有新1军、新6军和74军,能做到3个师皆为美械装备。剩下的10个军只能分20个师的武器,但其主力师能做到全美械。

而第52军、第60军等10个军,只能分10个师的美械。1947年后青年军各部,和包括晋绥军第35军、桂系第7军在内的约15个军,又分到了30个师的美械,这些军被统称为“半美械军”。其装备的共性是步兵团以下,既装备有美式步枪、冲锋枪和机枪,又有日式步枪和重机枪。炮兵既有“巴祖卡”和迫击炮,也有日式70毫米步兵炮。每师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每军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8门炮。运输工具有少量卡车,但大部分是马车或骡马。而且国军军政部公布的编制表,经常和部队的实际装备水平不符。这也成了今天关于国军美械师,实际装备水平争议的重要来源。

图片美械军的105毫米榴弹炮

尽管号称“火力超过日军”,但1937年时人数与美械军相当的日军主力师团,竟装备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36门75毫米野战炮。也就是说国军美械军的重火力,别说和同一时代的美军比,即使同巅峰时代的日军相比都不占优势。更有才一个团甚至一个营,装备了美式步机枪,就号称自己是全美械的“美械师”甚至“美械军”。不过在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国军的美械部队还是凭借装备优势占领了我大片解放区。但我军也通过包围歼灭国军部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美式装备。

图片国军美械军缺少美军的机械化运输工具

解放战争表现不佳,国军内部问题限制了美械的发挥

在解放战争刚打响的时候,蒋介石、陈诚等人吹嘘美械军是如何的强大,可以在3个月至6个月内彻底消灭我军。但解放战争刚过一年,我军就发起了反攻。于是又有人开始认为美械不好用,不适应中国的国情。那么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有人认为美械军装备了大量自动火器,很容易打光弹药而丧失战斗力。但事实上一个美械师,和一个装备日械但人数相同的国军步兵师相比。也就增加了一些冲锋枪,师直属队各营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枪械,但单位时间弹药消耗量并没有翻倍。也有人认为国军装备有大量的坦克、重炮和卡车,在复杂地形上机动不便。但事实上在解放战争爆发时,国军没有一个步兵师乃至步兵军,编制内有直属装甲部队。美械军最重的武器也不过12门,需要汽车牵引的105毫米榴弹炮。占人数大头的步兵、机枪手和迫击炮兵,只能靠两条腿行军。因此国军一到山地就施展不开,并不是因为美械重装备占比过高。而是由于其得不到有力的后勤支援,士兵需要随身携带大量的弹药和给养。导致徒步行军时速度缓慢,从而经常陷入被动。

图片徒步行军的国军士兵

而从后勤角度看,国军兵工厂生产能力有限,要靠进口子弹来维持美械军的战斗力。国军各级贪腐严重,经常无故不向部队运输应该发放的子弹和炮弹。再加上国军缺少专门的训练基地和人才,美械军遭遇损失后补充的新兵,无法同二战时美国人训练的老兵相提并论。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国军美械部队的战斗力,最终未能改变蒋家王朝灭亡的命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