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深秋,王大姐匆匆赶到了杨家村。她的表嫂已经昏迷两天,情况危急。推开老屋的门,扑面而来的不是预想中的哀伤氛围,而是一屋子争吵声。
表嫂躺在土炕边缘,脸色蜡黄,呼吸微弱。屋里挤满了人,却没有一个守在病床前。亲戚们分成两派,争执不休,连隔壁的邻居都被吵闹声引来了。
村里年纪最长的张叔把王大姐拉到堂屋,无奈地摇头:"这一家子,真是没救了。人都快不行了,还在那儿争个没完。"
原来,这场争吵源于照顾病人的分工问题。近些年,农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矩:老人生病,儿媳妇只管做饭,照料病人的活全落在儿子和女儿身上。有女儿的人家,基本上是女儿们轮流伺候。
表嫂病重后,她的女儿不得不从城里赶回来。可女儿家里还有个上学的孩子需要照看,心里难免有怨气。她数落父母一辈子都在为两个弟弟操劳,给弟弟们盖房子娶媳妇,她这个女儿却什么也没得到。
表哥听不下去了,父女俩就吵了起来。表哥脾气向来暴躁,一气之下竟然动手打了五十多岁的女儿。女儿含着眼泪,扔下昏迷的母亲回了自己家。
表哥更生气了,骑着电动车追到女儿家,赌气躺在人家炕上不走。最后还是大儿子和侄子开车把他硬拉了回来。事情本该到此为止,可表哥的外孙女听说母亲挨打,立马叫上弟弟和弟媳妇杀来"讨说法"。
屋里的争吵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扬言要同归于尽。"你有本事你去死啊!我拿着农药瓶子跟你一块走,看看谁先没命!"表哥的小儿子冲着父亲大喊。
这个家早就分成了两派:小儿子和女儿这边,处处针对大儿子一家。大儿子搬到镇上后很少回来,照顾母亲出力最少。小儿子因为性格像父亲,婚姻失败,日子过得一塌糊涂,连自家院子都很少进。至于女儿,从小就跟父母不和,上学时还因为跟家里闹矛盾喝过农药。
王大姐站在院子里,听着屋内的争吵,心里沉甸甸的。她想起村里王婶子家的情况:老太太瘫痪在床六年,四个女儿按时轮班照顾,儿媳妇却连病房门都不迈进。还有她的童年玩伴李婶子,七十多岁了还要照顾九十多岁瘫痪的母亲,弟媳妇虽然年轻力壮,却从不管婆婆的吃喝拉撒。
张叔看情况实在不妙,劝王大姐先回去:"你把慰问品放下就行了。你表嫂这样子,怕是撑不了几天了。你家不是还要带孙子吗?等有事再来吧。"
夕阳西下,王大姐走在回家的路上,耳边还回响着那屋子里的争吵声。她看到路边一位老人正在收拾菜园子,不远处孙子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这和谐的一幕,却让她想起表嫂临终前那场闹剧,心里不禁一阵难过。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闲聊。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子。风吹过来,卷起几片落叶,打着旋儿飘向远方。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而那些关于生老病死、亲情伦理的难题,却始终萦绕在每个人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