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12·13”。明天上午10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为维护历史真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日本侵华战争史料发掘队伍。
今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2024年新征文物史料发布会上,来自广东珠海的刘昌言团队捐赠了五件(套)反映日军“慰安妇”性奴隶制度的照片和史料。作为民间“搜证人”,刘昌言团队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如同“大海捞针”一般,搜集到数百件揭露日军侵华罪行、还原历史真相的铁证。
刘昌言是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他手持一份日本野战医院的体检表格向江苏台记者介绍:“这上面有‘慰安妇’的种族,有日本、韩国(朝鲜)和中国籍的,艺名是什么,本来叫什么名字……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年龄最大的是36岁。”
这份体检表格记录了“慰安妇”姓名、年龄、国籍等详细信息,出自日本关东军第六病院棚木军曹反映日军后勤情况的原始文件。
十几年来,刘昌言团队坚持不懈,四处搜集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这次帮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征集到的照片和史料,包括上海“海乃家”慰安所建筑改造图纸,以及侵华日军在苏州、太原、古北口营等地设立慰安所的照片,进一步印证了日军在中国实施的“慰安妇”制度。
“日军一直在掩盖他们的罪行,特别是屠杀中国同胞和‘慰安妇’问题,他们是有宪兵队去审查的,这些照片很少能保留下来。但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在这十年间完成了全国十几处的‘拼图’,在全国十几处找到了慰安所和‘慰安妇’的直接原始罪证,让当年的加害者无话可说。”刘昌言告诉记者。
除了教师,刘昌言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珠海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证调研团队的发起人。“三灶岛惨案是日本海军在华南制造的最大的平民屠杀案,整个岛屿北部的群众基本上被杀光了。”
三灶岛是位于珠江出海口的一座小岛,北靠大陆,东近澳门。1938年,日军入侵三灶岛,对岛上民众实施惨无人道的屠杀,并在这里秘密修建了日本海军第六航空基地,对华南地区进行轰炸和海上封锁。至今,当地仍然能看到“万人坟”、机场旧址、碉堡、弹药库等多处侵华日军罪证遗迹。
从刘昌言任教的学校驱车14公里,就来到了“三灶岛万人坟”,这里建有一座纪念碑,以此祭奠被日军屠杀的上万名三灶岛民众。
口述历史给了刘昌言很大的启发。“有些老人已经风烛残年,我想去做一件事情,把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完整立体地保留下来。”
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刘昌言更加坚定了从身边做起,探寻、记录历史真相的决心。他自掏腰包购买拍摄设备,和志愿团队多次深入三灶岛,走访了大量健在的沦陷见证者,通过口述历史、搜集实物资料等方式,挖掘出了大量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
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上表村,刘昌言带记者拜访了1931年出生,今年93岁的谭添伦老人。日军侵略三灶岛以后,他一直待在岛上,而他的爸爸和爷爷都被日军枪杀。
谭添伦回忆起当年惨烈的屠杀,“爷爷和爸爸被日本人抓去了,全村八十多人被杀害了,要让日本政府向我们道歉,杀死这么多中国人,需要有人记得啊!”
谭添伦被迫上过日军办的小学,在学校必须说日语,接受奴化教育,他至今仍能背诵日语发音表。儿时的记忆,至今仍深深印刻在老人的心里。
记者和谭添伦老人一同来到了三灶镇上表村上表路五巷12号,这里是侵华日军设立的慰安所,“‘慰安妇’有十个八个,日本人有几百个人,那边一个房,这边一个房。”谭添伦说。
通过不断地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刘昌言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栋房子原来是给村民读书看报的地方,所以叫‘阅书报社’,日军来了以后霸占为慰安所。这里相当于慰安所的前台,左边这个房子是‘卖票’,右边是一个小厨房,等的时候就在这些地方,坐着吃喝玩乐。”
据统计,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期间,有20万以上中国妇女沦为所谓的“慰安妇”,成为日军性暴力制度受害者。随着岁月的流逝,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登记在册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仅剩9人。为了揭露侵华日军这一滔天罪行,刘昌言开启了漫漫的搜证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抢救性记录中,他的团队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搜证过程中,刘昌言对一位耳朵不好使、口齿也不清的老人印象极为深刻。
“老人家叫钟泉,他透露了一些让我们很震惊的信息。他参与了医务室的工作,了解三灶岛慰安所的‘慰安妇’是些什么样的人、有多少人。有一个小女孩从香港来的,是一个学生,是在街上被日军掳掠过来的,这些内容鲜为人知。”
钟泉老人出现在2015年播出的纪录片《三灶1938》中。“每个房挂一瓶消毒水,这样来清洁(‘慰安妇’)下体,如果你有梅毒,医生就打你,给你医好,又打你。”这位老人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唯一一个从事过“慰安妇”妇科检查的亲历者。2022年11月,98岁的钟老先生离世,他的证言被永久留存在了纪录片《三灶1938》之中。
这部纪录片由刘昌言团队拍摄,已先后在全国70家电视台播出。刘昌言团队还将十多年搜集到的近700件日军侵华战争铁证,无偿捐献给了珠海、南京、上海等地的博物馆、纪念馆。
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博物馆,刘昌言向记者介绍展柜中的“不许可写真”:“这是不允许公开的军事秘密,是我们在日本东京旧书店找到的,这是一份有分量的日军占领三灶的铁证。”
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搜证人”的队伍。历史寻证、遗址保护、教育研学……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博物馆馆长王雪:
“我们准备推出一个专门的,以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为主题的展览,作为交流展览送出去,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爱国主义力量,更好地前行。”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校长汪福义:
“历史的真相永远不会磨灭,要善于用好我们本土的资源,对我们的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刘昌言:
“国家公祭日是全国所有受害城市的公祭日,要把一个国家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要把这种家国的情怀植入到我们的下一代,让更多的人关注去了解,小人物也能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侵略者的铁蹄早已远去,侵华日军过去修建的三灶军用机场,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里全新修建的金湾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并且是历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的举办地,成为珠海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
三灶岛已筑有长堤与陆地相连,现今是珠海极具活力的经济发展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可忘却的记忆仍在延续。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清明节、九一八、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的日子,珠海当地民众都会自发来到“三灶岛万人坟”敬献鲜花,悼念遇难同胞。
不久前,一封信被静静地摆放在了纪念碑前,上面写着:谨以此纪念逝去的同胞。打开,里面是2024年中国航展的两张照片,一架中国研究制造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静静地停在珠海金湾机场,在它上方,“八一”飞行表演队驾驶着6架战斗机正冲向蓝天。
屈辱历史,永志不忘
展望未来,吾辈自强
愿山河无恙、和平永驻!
一句话公祭
缅怀同胞 致敬友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您可在本文留言区发表“一句话公祭”,我们将在《国之祭·2024》——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特别节目中选读。
如果您的留言被选读,将有机会获赠好书《对话拉贝》一本或紫金草徽章一枚。
这本书通过详尽的采访实录,生动地再现了拉贝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英勇行为,他挺身而出,保护了无数中国平民。拉贝的日记作为那段黑暗历史的直接见证,不仅揭露了日军的暴行,也深刻表达了对和平与人性的渴望。这些文字跨越了时间和国界,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紫金草即二月兰,又被称为“和平之花”。紫金草徽章抽象运用紫金草的花瓣特征,通过简约的造型和细致的金属工艺刻画出精美的徽章。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期待您的#一句话公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