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群众谨防被车贷诈骗“围猎”,社会更该思考“如何填坑”?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片

全国范围内寻找“征信白户”贷款购买豪车,提车后立即转卖套现、分赃……近期,天津、山东、上海等地警方打掉多个涉汽车贷款诈骗犯罪团伙,有的涉案金额上亿元,一条环环相扣的车贷诈骗黑色链条由此揭开,涉及“垫资人”“中介”“背贷人”等多个角色。其中,“背贷人”是这条黑色产业链上的“工具人”。据警方介绍,“背贷人”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无固定工作,急需资金或急于提升自身贷款资质。在“首付不用本人付、贷款不用本人还,还能拿到分红”等话术诱惑下,一些人选择出卖征信配合“中介”贷款。

车贷诈骗套路,其实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与之前的“低门槛办信用卡套现”骗局、抵押车销售骗局等,本质没有太大区别。无非是利用信息差,用“利益诱导”来消除“信任疑虑”,再钻现实中的一些漏洞和空子,钱就“骗”到手了,而且屡试不爽。但凡“洗白销赃”能跟上,“猎物”是从不会缺的,在环环相扣下,只要没被抓,“诈骗”和“趋利”的脚步就不会轻易停下。

车贷诈骗黑色链条中,“背贷人”最可怜也最可气。可怜的是,他们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无固定工作,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大学生,有的甚至还是智障人士,稀里糊涂就背上了几十万贷款,还成了诈骗分子骗取银行贷款的“帮凶”与“从犯”,而且相关贷款资金追赃挽损难度大,这泥潭陷进去容易出来难。

可气的是,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太容易被忽悠和蒙蔽,成为他人的“挡箭牌”,被人卖了还要替他人数钱,结果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成了“被宰羔羊”。“身不由己”都是借口,是对自己“天上掉馅饼”渴望的掩饰。那“馅饼”变“铁饼”,也只能自己“打碎牙往肚里咽”了。

现在,当然要呼吁群众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反诈能力,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丢了西瓜捡芝麻,谨防被车贷诈骗“围猎”,莫沦为某些“黑手”的“提线木偶”。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要想人人都成为诈骗“绝缘体”,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利益驱动,就总会有人“上钩”。所以,在宣传反诈的同时,更得把车贷诈骗黑色链条背后那些看得见的“坑”,也就是现实中暴露的相关环节的漏洞,给填上、补上。让诈骗分子想骗也没空子可钻,只要一露头,就能被发现,让“背贷人”即使想背贷也没有机会。

重新梳理整个车贷诈骗黑色链条,就会发现,其并非是“铁板一块”。这条黑色链条的形成,是建立在一些银行对贷款人缺乏严格审核,没有落实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工作、汽车销售4S店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手车商“不想担责不愿惹事”心理作祟等问题之上的。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是用“背贷人”身份信息办理的车贷,那车辆是否就记在“背贷人”名下?如果是,那诈骗分子是如何跳过“背贷人”顺利将相关车辆卖给二手车商的?如果不是,那在办理之前,有没有就此事反复征求车辆贷款人的意见,以保障其对车辆不在其名下的“知情权”。无论是与不是,这里都存在一些规范与监管的“真空地带”。

但凡有一个环节,能“支棱”起来,但凡有一个漏洞,能被堵死,“背贷人”就可能避免陷入泥潭,诈骗分子就可能没有可乘之机。所谓“填坑”,就是在这些环节里,建立新的反诈骗“防范网”例如,打破信息壁垒,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使银行审核车贷材料时,让“假材料”无处遁形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