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劫后重生”的启示

全文3743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12月8日,时隔5年的巴黎圣母院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展示了火灾后的修复成果。

02法国政府在2019年12月成立“重建巴黎圣母院”公共行政机构,负责协调和执行修复工作。

03为此,修复工程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无人机拍摄和虚拟现实等,提高修复工作的准确性。

04同时,巴黎圣母院修复工程吸引了多家博物馆、公立或私立机构、教学与研究机构参与,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

05过去5年,巴黎圣母院共收到来自约150个国家和地区的8.46亿欧元捐款,为修复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参考消息网12月12日报道(文/张百慧)2019年4月15日傍晚,随着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再次拉响警钟。

2024年12月8日,一场时隔5年的“重逢”吊足人们的胃口:浴火重生的巴黎圣母院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

当年它在火焰中倒下时,全世界为之震惊悲痛;如今大火后的“重生”,让人们既振奋又惊喜。法国人如何让这座大教堂从灰烬中重新站起,又如何保证它今后屹立不倒?5年来,法国人围绕重建巴黎圣母院交上的答卷,或许可以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启示。

迅速抢救受灾文物

巴黎圣母院是享誉世界的哥特式建筑杰作。遭受2019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后,大教堂的石质主体建筑结构得以保存,但木质塔尖和1000平方米的屋顶被烧毁,一些内部结构存在倒塌风险。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人类文化瑰宝摇摇欲坠,引起法国政界高度重视。经过“现代派”和“复古派”的激烈争辩之后,法国议会两院通过法案,要求重建工作确保巴黎圣母院恢复原貌。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表达重建巴黎圣母院的决心,并承诺5年内完成修复工作。为了这项紧急而复杂的“世纪工程”,法国政府专门颁布法令,于2019年12月成立一个受文化部和经济财政部双重指导的公共行政机构——“重建巴黎圣母院”,负责协调和执行这座大教堂的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

大火被扑灭后,受灾文物的抢救迫在眉睫。“重建巴黎圣母院”与文化部下属多个单位通力合作,以确保教堂内文物的保护和抢救以及文物残片的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其间,法兰西岛大区文化事务局全面负责大教堂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修复。该局下属的地区考古部门将大教堂受灾后的木质屋架、石材、金属等部件按照严格的科学规程进行回收、清点和转移,相关文物的残骸碎片被列为“考古遗迹”,并被赋予可移动文物的地位加以保护。

法国文化部网站称,这些在紧急条件下和高度铅污染环境中发现的建筑材料构成独特的科学和遗产资源。法兰西岛大区文化事务局和历史古迹研究实验室、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合作,对这些建筑材料进行三维摄影测绘,以精确记录每个部件的信息。随后,这些文物被移交至法兰西岛大区文化事务局的地区考古部门进行管理。这些在修复过程中被发现或因火灾而产生的文物遗存为了解大教堂的历史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角,成为宝贵的实物证据。

全面升级消防系统

大火烧毁了建筑物的部分拱顶、屋架、屋顶和尖顶。在火灾发生的当晚和随后的几天里,法兰西岛大区文化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一直在为消防队提供指导,从而确定优先工作事项,避免进一步的破坏行为。他们为1300件艺术品提供了庇护所,并采取了第一批应急措施。

经历火灾之后,“重建巴黎圣母院”等机构以修复工程为契机,对大教堂的消防安全系统进行了全面整顿,防止重蹈覆辙。首先,在巴黎圣母院内部安装热像仪等监控装置,教士住宅内设有全天候“安保站”,用于监测大教堂的消防安全。其次,在重建塔尖时,工程师用现代工程木材替代传统木材,既保持外观的原始风貌,又大大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和防火性能。同时,顶部的屋架内安装两道“防火架”,从而划分成三个独立隔间,以遏制火势蔓延;屋架和铅屋顶之间增加15毫米厚度的木板,预计可将火势抵达屋顶的时间延缓一刻钟。此外,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首个配备水雾系统的大教堂,该系统会在火灾监控装置报警时自动喷射加压水雾,从而及时保护建筑物免受火灾损害。最后,大教堂内部的消防栓网络进行了调整更新,在加大供水流量之余,方便消防员在教堂高处着火时进行介入。

“重建巴黎圣母院”负责人菲利普·若斯特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我们有信心能够控制火情。无论如何,2019年的火灾绝对不会重演。”

着力推动文物数字化

2019年的那场火灾让昔日人潮涌动的巴黎圣母院大门紧闭,却为新的考古发掘打开了一扇窗。

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工作人员对大教堂进行抢修和安全加固,完成废墟清理和损失评估工作;2021年9月至今,重建塔尖、拱顶和屋架,清洁和修复大教堂的墙壁、彩绘装饰、拱顶和彩色玻璃窗,对壁画和雕塑进行修复等。作为修复工程的一部分,围绕大教堂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预防性考古工作于2019年年底正式启动。

法兰西岛大区文化事务局委托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所对相关工作进行科学和技术监督,并在此框架内进行了20余次作业(7次诊断、14次挖掘和1次勘探作业),以发掘大教堂建筑内、周边和前院的特殊遗迹,最终发现了约100座古墓,以及堪称“哥特式艺术杰作”的13世纪圣坛屏彩色碎片等。随着后续考古研究的推进,或许可以进一步填补关于大教堂历史和文物的认知空白。

此外,作为一项大型“科学技术工程”,巴黎圣母院修复工程集结了建筑工程、文物修复、艺术历史等领域的“精锐部队”,250家企业、2000多名手工匠人和专家参与其中。三维扫描、无人机拍摄和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修复工作的准确性,也成为文物数字化的助推器。

从2019年9月开始,法国文化部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启动一项汇集多个研究团队的修复与科研项目,从石料和灰浆、木材和框架、建筑结构、金属、玻璃、声学、数字数据采集以及人类学8个方面开展研究,对巴黎圣母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为修复重建提供翔实的数据和资料支持。

其中,一个汇聚国内外科技力量的数字化团队负责打造巴黎圣母院的“虚拟复制品”,或称“数字孪生”。该平台使用美国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多年前利用激光扫描仪创建的大教堂数字档案,以及火灾前拍摄的大教堂照片,随后加入文物残片复原过程的图片及三维扫描图像。通过火灾前、火灾后、施工中等不同阶段的信息叠加,该平台汇总了每件文物的完整科学数据和信息。利用这项“多时空记忆工具”,研究团队得以对大教堂火灾后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数字诊断,并识别大教堂中数百个倒塌构件的原始位置,继而将它们“物归原位”。

该数字工作组的协调员利维奥·德吕卡强调,针对大教堂的研究不会随着修复工作的结束而停止,一个永久性科学项目已经建立,该数字平台上的信息也将随着研究的推进而继续丰富,未来这些数据将向尽可能多的人开放。

“火灾使大教堂成为科学界独特的投资对象和多种知识的交叉点,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经历未来将成为法国对遗产科学领域的核心贡献。”德吕卡说。

吸纳多方力量参与

5年间,巴黎圣母院看似一直在“沉睡”,实则仍在努力“营业”:法国人不仅关注当下面临的技术性修复挑战,也着眼于未来的文物保护与传承。为此,“重建巴黎圣母院”联合多家博物馆、公立或私立机构、教学与研究机构,在海内外组织各种巴黎圣母院主题展览、研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让这个文化遗产在维持热度和人气的同时,成为移动的文物保护“全球代言人”。

在关门歇业期间,巴黎圣母院的前庭广场并不冷清,人流量颇高的建筑工地附近成为理想的“宣传橱窗”。直到大教堂重新开放几个月前,修复现场的围栏一直被“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工地及其职业”主题展览所占据。借助在施工现场拍摄的图片,该展览介绍了石材切割打磨、砌造工程、绳索作业、塔尖修复等主要施工内容及其挑战,并通过展示数百名参与大教堂修复的工作人员肖像,赞扬他们“凭借非凡的技能和动员能力,在既定时间内使大教堂恢复到最高质量水平”。

2023年年初,一场名为“巴黎圣母院:建筑工地的中心”的展览入驻大教堂前庭广场的地下空间。展览以一段时长约15分钟的沉浸式影片开始,追溯了自2019年4月以来建筑工地发生的变化。在3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一组巴黎圣母院的立体模型展示了被毁的木质屋架、拱顶、北钟楼和尖塔,随后以动画电影的形式介绍了其中两部分的具体修复工作,彩绘玻璃窗修复师、屋顶工人等文保相关职业也得到重点展现。

“重建巴黎圣母院”负责人若斯特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希望提高人们对这些行业的认识,鼓励年轻人投身其中。”本着这一目标,“重建巴黎圣母院”还参与出版多部针对各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读物,介绍巴黎圣母院的重建之路和动用的专业工匠及其相关技能,尽早培育孩子们的“匠心”。

过去5年,尽管巴黎圣母院的部分外观被脚手架团团围住,但其工程内容和进度一直在“重建巴黎圣母院”官网上实时更新,以高度透明的形式与世人维持互动。另外,巴黎圣母院的“躯体”虽然被困在原地,身影却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其他地方。在法国卢浮宫举办巴黎圣母院珍宝展、在法国国立中世纪博物馆举办巴黎圣母院雕塑展、在“彩绘玻璃城”特鲁瓦举办巴黎圣母院彩色花窗展……这座大教堂的文化艺术价值不断得到展示,人们也得以通过不一样的视角重新发现这座历史古迹。

借助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巴黎圣母院进一步摆脱时空限制,走近民众。2022年1月,由法国Orange和Amaclio公司制作的“永恒的圣母院”展览在巴黎拉德芳斯中心商务区向公众开放。在这场沉浸式虚拟现实之旅中,游客只需配备一个沉浸式设备,就可以在8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探索以数字方式再现的巴黎圣母院,探寻这座大教堂的秘密、了解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通过参与活动,参观者成为捐赠者:Orange公司称,它们会将这项体验活动的所有收入捐赠给负责为巴黎圣母院重建项目筹资的公共机构。

由法国初创企业Histovery和“重建巴黎圣母院”合作推出的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展览自2021年首次在迪拜世博会上亮相以来,已经走遍华盛顿、上海、新奥尔良和柏林等全球多个城市。该展览将实体场景和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游客通过一台触屏平板电脑扫描遍布展厅的“时光隧道”,便可“亲身经历”这座大教堂从1163年奠基到如今灾后修复的历史,了解从古至今建筑工人的杰出工作。

曾经,世界上不少人因为读过法国文豪雨果的著作、听过法语音乐剧经典唱段《大教堂时代》而爱上巴黎圣母院。如今,可能会有另外一批人在这些文化活动的感染下,希望为这座塞纳河畔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据法国媒体报道,过去5年里,巴黎圣母院共收到来自约150个国家和地区的8.46亿欧元捐款,绝大多数捐赠者是个人。或许,当我们了解到法国人为文化遗产宣传所作的努力,便不难理解一座大教堂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