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海跨海通道如何深刻影响江门?四个变化告诉你

在波光粼粼的黄茅海,“C”字形的跨海通道翩若惊鸿,飞架珠海、江门两岸。
    
在粤港澳大湾区“5周岁”之际,黄茅海跨海通道历经四年多的建设后顺利开通,标志着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迎来关键节点。这条又被称为“港珠澳大桥西延”的跨海通道,与港珠澳大桥一起,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中的港深极点、澳珠极点与珠西、粤西连成一线,打通了湾区核心区域向西辐射的强劲动脉。
    
对江门而言,要实现城市体量和能级的跨越发展,“超级工程”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打开城市格局、重塑产业平台、加速要素流通、共享优质生活,“大桥经济”的时与势,正在深刻改变这座城市的内在发展逻辑。
    
变化,正在发生。继年中开通深中通道后,如今黄茅海跨海通道再一次打开了江门的海阔天空。

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日报摄影记者 周华东 摄



01


城市之变
打开城市格局的三重逻辑


打开地图,珠海金湾与江门台山隔海相望,两地的直线距离最短处不过数十公里。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两地居民以往只能绕行西部沿海高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从微观层面看,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空间拉近无疑是最直观的变化——从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出发,到珠海高栏港的距离由60公里缩短到30公里,时间从50分钟缩短到20分钟;到珠海金湾机场由1小时缩短到30分钟,到香港国际机场也只需60分钟。
    
但从宏观层面看,这座投资130亿元、耗时四年多兴建的“港珠澳大桥西延”,对江门的意义显然不止于连接金湾、台山两地,真正的着眼点在于城市格局的打开,背后起码有三重深刻的现实逻辑。

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第一重逻辑是,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大湾区已然形成“三环”跨海跨江通道群,珠海、中山、江门三座西岸城市有望实现“1+1+1>3”的多赢局面,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生质变的前景不再遥远。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跨海大桥,如果说虎门大桥和南沙大桥是珠江口跨海的“内环”、深中通道是腰部“中环”,那么港珠澳大桥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则构成“外环”。三级通道成形,把东西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外环”的最大受益者,无疑就是珠海、中山、江门这三座经济总量在4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借助“双通道”,西部三城将共享“超级工程”红利,彼此赋能发展,共同改变大湾区东强西弱的发展短板。
    
第二重逻辑是,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江门作为珠西枢纽的区域价值。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江门能够将“双通道”的发展红利最大化,把这两个“超级工程”的溢出效应从珠江口两岸进一步延伸至广袤的粤西、大西南。
    
跳出湾区看湾区,对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这两个“超级工程”翘首以盼的,不只有珠江口的东西两岸。一直渴望“融湾”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城,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临深”“临港”城市。可以说,“双通道”让江门承东启西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也让粤西地区和大湾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意味着粤西将融入大湾区一体化的现代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纵深腹地。
    
第三重逻辑是,依托“双通道”,江门东接深中通道,西衔港珠澳大桥,同时拉近了东、西两大板块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犹如插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双擎”,将有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真正由滨江城市走进滨海城市。
    
当前,江门经济总量高度集中于三个东部的主城区,三区GDP占江门总量近六成,但对西部沿海板块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从地理上看,江门东部板块与深圳的距离更近;西部板块,特别是坐拥全市海岸线最长的台山,则更靠近港珠澳。也就是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先后开通后,一方面江门东部板块与大湾区东岸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另一方面西部沿海板块的区位条件也明显提升,有望更高程度地被纳入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

图片


02


平台之变
从“大后方”到“桥头堡”


区位交通优势、发展空间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侨务资源优势、生产生活成本优势等,是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的坚实基础。在城市格局被打开后,江门发展空间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图片
△在城市格局被打开后,江门发展空间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一个数据足以佐证:江门市陆地面积占大湾区1/6,开发强度仅11.65%,是大湾区唯一具备超100平方公里可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拥有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395平方公里。同时,江门还拥有大湾区唯一一个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沿高速公路布局多个超1万亩的园区。
    
以往,由于不与任何一个大湾区核心城市接壤,侨乡产业空间大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双通道”的到来,让江门看到了“超级工程”重塑产业平台的可能性: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大广海湾经济区有望实现从湾区“大后方”到合作“桥头堡”的转变。
    
2019年,由广海湾、银湖湾、镇海湾和川山群岛组成的大广海湾经济区,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门对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寄予厚望:打造成为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平台,强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在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大湾区新一轮大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广阔空间。
    
可以说,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在粤港澳大湾区堪称得天独厚。但如何将空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还需要黄茅海跨海通道送来更多“东风”。
    
第一股“东风”显而易见:港澳合作。
    
如今,在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江门一侧,大广海湾经济区已经划分出深江经济合作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海工装备产业园、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园、能源“双碳”、电力装备等多个细分园区。
    
江门也把这里作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区域,计划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教产业滨海新城,与香港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携手深圳共建深江经济合作区,在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谋划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
    
第二股“东风”,则可能是大广海湾特大型深水港。
    
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江门企业可以通过大桥把货物运往高栏港,运输效率更高了、物流成本更低了,这是眼前可以看得见的红利。但更重要的是未来——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将为江门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吸引更多的物流、仓储、加工等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当前,江门正以谋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为出发点,组织开展大广海湾特大型深水港规划方案研究工作。这里具有较开阔的可连片开发的陆域,可布局超大型临港产业,具备建设30万吨级特大型深水港的条件,建成后综合年通过能力可达15亿吨,能为承接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枢纽港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水路运输和港口服务条件。

图片


03


要素之变
接轨港珠澳带来火热投资


一桥连两岸,要素通万途。产业平台轮廓初现,“双通道”将给江门带来什么?显而易见,项目、资金、人才,是这座城市最迫切想要的资源。
    
可以说,“双通道”连接的不仅是城市的朋友圈,更是产业圈。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江门可以在更大的时空上接轨港珠澳、串联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承接湾区核心区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辐射,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对接香港,关键词是“科创”。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贸易中心,香港拥有依托内地、面向全球的独特优势,营商环境开放便利,专业服务与世界对接,科技创新实力强劲。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丽丰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姚逸明认为,江门产业基础扎实,一些支柱产业可以加强与香港高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发挥香港科创优势,推进科研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图片

△江门双碳实验室。江门日报摄影记者 周华东 摄

对接澳门,关键词是“互补”。随着两地进入“1小时经济圈”,未来江门与澳门将结合各自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在金融、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有望更加深入,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例如,当前江门正在加快推动“港澳药械通”,争取港澳长者福利政策,深化江港澳医养产业合作。“港澳养老业务将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台山有望成为这个产业的重要承接地。”澳门台山同乡会理事长林陈红霞认为。
    
串联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关键词是“协同”。依托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将积极推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产业联动,与珠海在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石化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与中山共建金属材料、生物医药、硅能源、智能家电等4个县域特色产业园。同时,围绕江门—阳江环天露山地区打造健康农业协作区,在海洋牧场开展更多合作。
    
春江水暖鸭先知。今年以来,从珠江口东岸到江门考察的企业团来了一拨又一拨——7月中,香港总商会考察团一行30余家企业代表来到江门实地考察,这是深中通道通车后,江门迎来的首个来自香港的大型考察团;10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校友及来自深圳、香港的企业家到访江门;11月,香港中小企业促进联会考察团走进江门,寻求合作机遇……
    
持续的热度,折射出的是投资者对“双通道”机遇下江门发展的期待。“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我们位于台山的生产厂区成为最靠近黄茅海跨海通道出入口的企业之一,地理优势显著增强,时间成本、物流成本都将大幅降低。”对香港商人、广东合兴食用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荣灿而言,“双通道”给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图片


04


生活之变
共享优质生活圈不再遥远


与投资火热同频共振,“双通道”的到来,让江门成为大湾区人跨城出行、旅游休闲、创业就业、文化交流的热门目的地。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从梦想照进现实。港人澳人北上的巨大流量,彰显了大湾区人共享优质生活圈的愿景。
    
这当然要归功于“超级工程”蕴含的“超级能量”。就拿黄茅海跨海通道来说,该项目与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鹤港高速共同构成一条超级跨海通道,先跨伶仃洋、再越黄茅海,犹如在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划出一根长达100公里的直线。
    
这也意味着,曾经被众多珠江出海口阻隔的香港、澳门、珠海和江门四地,将拉成一条直线陆路相连,车程大幅缩短,港澳居民来往侨乡江门有了更便捷的选择,共享优质生活圈不再是梦想。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互联给江门带来最直接的变化是人流。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相比于大湾区核心城市,江门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区位优势,生活成本优势也很明显,对港澳、深圳、珠海等地的居民来说极具性价比——

图片

△江门已成为大湾区人跨城出行、旅游休闲、创业就业、文化交流的热门目的地。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跨城出行更便利。香港商人、台山市达利糖果玩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仕杰记得,20多年前,从香港到江门台山要先乘船,再换乘坐车,一趟路程就要半天。“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从香港开车到台山只需要2小时15分钟。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我还能再省半小时。”
    
文旅休闲更火热。今年以来,新会古兜温泉小镇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香港、深圳、中山、珠海等地的游客。“深中通道开通为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深圳、香港游客过来古兜游玩更加便捷。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相信也会带动更多来自珠海、澳门的游客过来。”古兜温泉小镇总经理谭国斌说,该公司已与深圳、东莞、香港等地的多家旅行社、自驾游俱乐部签订了合作协议。
    
就业机会更丰富。在2024年“邑力同心”港澳湾区行暨江港澳青年创业就业交流活动上,来自香港和澳门逾40名优秀青年才俊走访了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了解港澳青年来江门创业的扶持政策。“这里有着浓厚的创业氛围,希望有机会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事业梦想。”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宋宝仪颇为期待。
    
文化交流更深入。余立一是澳门台山同乡会副理事长,目前正着手将台山端芬海口埠的东陵学校改造为华侨文化研学中心。“黄茅海跨海通道拉近了台山和澳门的距离,期盼未来能有更多港澳同胞一同加入侨建筑保育工作,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


样本




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台山大米畅销大湾区

   

台山市斗山镇是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终点。作为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台国粮集团”)总经理,陈茂新这几年一直很关心“双通道”的最新建设进展:“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极大缩短了台山与大湾区核心区的交通距离,物流更加便捷、高效,企业可以受益不少。”
    
斗山镇位于江门台山东南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耕地面积广阔,水利设施齐全,水源充足,非常适合粮食作物的种植和加工。此外,该镇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台山市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交会于此,便于稻谷的运输和大米产品的分销,吸引了不少像台国粮集团这样的企业落户。
    
走进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台山)斗山园区,珍香米业二期项目的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稻谷经过脱壳、筛选、精深加工等环节后变得晶莹剔透、色泽饱满。陈茂新介绍,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建有3座稻谷总仓容为4.14万吨的低温储粮仓库。“去年,我们收购了本地稻谷9.1万吨,加工稻谷6.8万吨,销售丝苗米3.6万吨,营收3.4亿元。”

图片
△台国粮集团在台山斗山镇投资建设珍香米业二期项目。图片来源:江门日报台山微事

珍香米业二期项目还设置了多个功能区域,包括企业展厅(水稻科普馆)、党建展厅、低温粮食储备平房仓、稻谷烘干车间、丝苗米生产车间及“珍香”体验馆等。“游客可以在此深入了解水稻的种植、生长、加工和储存等全过程,还能品尝刚出锅的丝苗米饭。”陈茂新介绍。
    
近年来,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黄金期。为此,今年3月起,台国粮集团还与台山文化旅游集团联合打造“春游台山,花开得米”“米粒奇遇记”等农文旅融合春游活动、“红色+丝苗米产业”研学活动,组织游客近距离观摩珍香丝苗米加工厂,加深对稻米全产业链发展的认知。
    
12月8日,由该公司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台山大米文化节在台山举行。活动设置了大米文化展示、产品展销、文艺演出、打卡体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起集展示、交流、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让宾客更深入了解台山大米,切实提升了台山大米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
    
“我们将利用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带来的流量,大力加强珍香牌大米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品牌在广东省、港澳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提高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展望未来,陈茂新信心满满。

图片



来源:南方日报(文/董有逸 叶芷晴)
责任编辑:叶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