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绿色潇湘发起人刘盛荣获2024年南方周末绿色创变者大会“绿色创变先锋”称号,致力于河流保护18年。
02刘盛创立的湖南省首家关注湘江的环保组织,通过数字化、规模化手段,建立覆盖湖南省70个县1000名志愿者的河流守望网络。
03他带领团队设计了“巡河宝”“趣河边”“净滩行动”等小程序,吸引超一百万公众参与河流保护行动。
04除此之外,刘盛希望开发更多河流保护场景,让每条河真正被守护。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他从草根来。大一时,他参与发起了学校的第一个环保协会;毕业后,他创立了湖南省首家关注湘江的环保组织。沿着河流寻找污染源,他在2016年就组织形成了覆盖湖南省70个县1000名志愿者的河流守望网络。
他说,人心向善,对自然有种天生的情愫。如果看到有人在破坏自然,去阻止、去保护,因为这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家附近的河流,你们同呼吸,共命运。
他用技术赋能公众参与环保,推动公众参与河流保护行动。他带着团队设计了‘巡河宝’‘趣河边’‘净滩行动’等小程序,让公众能随时随地守护河流。通过组队模式,学校社团、共青团公益组织等“河小青”都成为了小程序中超一百万注册用户的一分子,让青年志愿者接力成为保护‘母亲河’的主力军。
他就是——绿色潇湘发起人,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刘盛。”
2024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2024绿色创变者大会上,十八年坚持为河流做“体检”的刘盛被评为“绿色创变先锋”。
现在,每当看到水面宽广的湘江成为游人打卡胜地之时,刘盛还是忍不住回忆起2005年“横渡”湘江的一幕。当时湘江上游来水很少,“元旦跨年,年轻人荷尔蒙多,一群人就在凌晨大摇大摆地走路跨过了湘江”。
从沿着河流寻找污染源的偶然之举,到一个1000名志愿者的在地河流守望者网络的建立,再到与全国超一百万公众一起为身边的河流母亲做“体检”,刘盛试图把志愿者巡河模式数字化、规模化,从湖南走向全国。
“河是母亲河,母亲怎么会是脏的?怎么会是危险的?怎么会是不可接近的?归根到底是我们人和河的关系出了问题。”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刘盛如是说。
从咨询公司高管到全职公益人
南方周末:虽然2007年你就创办了环保组织绿色潇湘,但当时主业还是做咨询公司,什么契机让你全职回到绿色潇湘?
刘盛:之前在绿色潇湘,我一直是志愿者、执行理事。2017年前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出资1000万,分5年每年200万的非限定性资金,在中国寻找4个比较有潜力的公益组织去扶持,希望做出模式,最终实现国际化,或者说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的环保公益组织。
绿色潇湘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家。2016年,绿色潇湘在湖南已经组织了近1000位专业志愿者在守护湖南的三江四水,借着这个机会,2017年绿色潇湘启动了数字化转型,要把志愿者巡河模式数字化、规模化,要从湖南走向全国,我也在理事们的要求下全职开始做环保公益。
南方周末:从咨询公司高管到“巡河宝”的产品经理,你是怎么实现角色转变的?
刘盛:一开始完全不懂。做咨询的人,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属于做什么事都要先想明白。河流保护的数字化开始是想不清楚的,要快速迭代,要小步快走,要先开枪再瞄准,要跑MVP(最小可行性产品),这些数字化的要求、能力,我都不具备。
不过,倡导大家爱河流的时候,我确实也喜欢河流。干一件自己爱的事情,不用燃烧自己。就像现在,即使面对一百万的用户,我也没有压力。加上我是发起人,之前并不是全职在绿色潇湘,我来推动做变革没有包袱。
和一百万人一起守护母亲河
南方周末:让一百万人守护母亲河,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刘盛:以前志愿者可以亲自去河边巡河,但要在全国铺开的话,目标要有一百万用户,门槛一定得降低——一个普通人到河边巡河能做什么动作。
我们也是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找到MVP。其实就是几个动作:第一步,到河边拍照;第二步,写下河流名字;第三步,留下地址;第四步,对河流的状况打标签,这一步最关键,因为涉及评估。目前有24个标签供选择,因为要让一个普通志愿者到河边去描述河流的状况是描述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告诉志愿者有哪些可选,一般是做得到的。
南方周末:这一百万用户是怎么实现的?
刘盛:主要靠三个渠道:第一是动员全国的“河小青”(“河小青”是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助力河长制的广大青少年的总称)组织入驻“巡河宝”;第二是打通阿里巴巴的三小时公益以及腾讯公益小红花等互联网平台,实现用户导流;第三是现有活动用户,尤其是县域义工团队的入驻,这是我们的基本盘。全国范围看,我们在湖南、江西、广东的用户是最多的。
因为我们是从湖南发起的,这几年,湖南团省委、湖南省水利厅一直在大力推广“巡河宝”,也在用“巡河宝”做他们工作的工具平台。这也导致湖南的每个县,甚至一些县的乡镇、村,都有我们的志愿者。
我们的底层逻辑是支持本地人解决本地环境问题。2023年,就有5000个团队在当地的河流旁边开展活动,平均每个团队开展6场活动。这也让我们可以判断出一条河是有一个团队守护的,同时意味着全国有5000条河被5000个团队常态化地守着,基本覆盖了全国5%-10%的河流。
南方周末:可否透露下河流守望者的构成?
刘盛: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一类是40到60岁的中老年人。对于青年人来讲,主要有两个使用场景,一是答题学习,二是帮河流做体检。年轻人到了河边,去点点提供的按钮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社交。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他们往往是县城“有钱有闲”的人,比如老师、公务员和工人,退休的人以及做生意的人,时间相对充裕。
另外,我们也在探讨喜欢钓鱼的人以及冬泳的人这两个群体,目前他们应该只在意自己活动的那片水域有没有被污染,还没有从兴趣跨越到公共利益。如何让他们变成河流守望者,是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健康的河流:能洗衣、洗菜、洗澡
南方周末:你觉得健康的河流是怎样的?
刘盛:中国人评价一条河就是脏不脏,臭不臭,黑不黑,所以在2018年国家就对“城市黑臭水体”开刀,在污染治理的过程当中,从人居环境出发,就是要看人的感受。
从标准上,水利部在2020年出台了《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区别于一类水、二类水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指南从“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四个维度给河湖健康状况评级,一类河湖是非常健康,五类河湖是劣态。
有一家国际环保组织曾经提出来“好河流”的三条准则,也是他们这家机构的使命——恢复江河“可游、可饮、可渔”,但主要是从“人的休闲功能”的角度。我更想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在农村,老百姓看一条河是否干净,就是看河流能不能扮演三个水缸的角色:洗衣、洗菜、洗澡。落实到“趣河边”这个小程序,我们选择给河流体检的指标有五个维度:水质、水流、河岸、人和河流、生物多样性。
南方周末:你平时去河里游泳吗?
刘盛:会。这么多年,我住的房子都在水边。我还搞了一个河流俱乐部,因为保护河流首先是爱河流,要和河流亲近,游泳、玩桨板都是特别好的亲近河流的方式。
在我的理解里,人是天然亲近水的,但现在我们的文化把水描绘成脏的、危险的。担心溺水,就把河围起来,到处竖着广告牌:禁止游泳、禁止钓鱼、禁止靠近、游泳危险等等。
其实,我们谈母亲就三个:祖国母亲、母校、母亲河。母亲河深层次的意味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这个角度,母亲河怎么会是危险的?我觉得归根到底是人和河的关系出了问题。
南方周末:你关注最久的湘江,20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盛:一个大城市,如果有一条大江经过,这个城市就灵动了。湘江的变化其实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6年左右,在那以前找一条不污染、不脏的河流很难,如今要找一条脏的河流是很难的;第二个阶段是最近开始发生的,更多人开始在河边打太极、跳舞、跑步健身,河流旁边已经变成了社交场所,成为一个公共的休闲空间。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在河边活动之后顺带捡捡垃圾,在小程序上点点评测,巡河的动作基本上就完成了。
开发更多河流保护场景,让每条河真正被守护
南方周末:做成这些事情,你们的资金是如何使用的?
刘盛:很庆幸我找到一个杠杆,就是数字化。过去3年我们“巡河宝”小程序上发起14万场净滩活动,如果每场活动出1000块钱,就是上亿资金,但我们每年的支出才200万左右,人员也就是2个技术、2个运营、1个产品、1个传播。
为了培训志愿者,我们开发了28门标准化的课程,全面、系统地告诉志愿者怎么去保护河流、怎么去跟当地政府和企业互动、怎么去链接本地的资源、怎么低成本地组织志愿者等等。
南方周末:用户数字不断增长,下一步还有哪些规划?
刘盛:目前“巡河宝”用户已超过一百万,如果再加上“趣河边”“净滩行动”等其他小程序,总用户超过了280万人。一开始没规模的时候,大家不相信这个产品,现在已经不担心用户增长,因为它已经自然增长了。
这时我们更要保持一个敏感度:当用户量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己要尽可能地往小里做,回到自己能干的事情上面,要回过头做业务闭环,做质量。短期内,我们希望开发更多的河流保护的场景,让5000个团队实现常态化巡护,让每条河真正被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