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去向何方?研究提出构建未来量子超级计算机的路线图

一项新研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路线图,通过将量子处理器与经典高性能计算(HPC)系统集成整合,构建达到公用事业规模(大型实用规模)的超级量子计算机。


研究人员强调,混合量子-经典系统、先进的量子比特制备技术以及容错纠错的机制是将量子设备体量扩展到数百万量子比特的关键因素。量子化学中的分子模拟等应用案例展示了量子计算的潜在优势,通过改进算法和硬件,资源需求降低了两个数量级。


这项研究由几家量子创业公司和机构(如惠普实验室、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发表,强调了构建公用事业规模的量子系统并将其与高性能计算系统相结合时,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他们认为:“量子计算机不应被视为取代经典计算机的通用处理器,而更应理解为加速器或协处理器,能在高性能计算(HPC)框架内高效执行专门的任务。”

混合量子-经典框架不仅在短期内,即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的时代至关重要,而且对未来的容错量子计算(FTQC)也同样重要,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纠错方案将严重依赖于经典的HPC,而逻辑量子比特数还相当少。为了实现真正的公用事业规模的量子计算,我们有必要进行现有异构HPC基础设施的集成以及混合量子-经典全计算堆栈的开发。

论文还分析了工程方面的难题,如量子比特的制备和容错纠错,并提出将量子处理器与高性能计算(HPC)系统集成。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塑造量子计算的发展路径,可能开启药物开发、优化和密码学方面的应用。

研究人员指出,建造量子超级计算机需要重视系统工程学方法,以弥合科学研究规模和实际系统尺度的差距。团队解释说,系统工程的思想是指许多系统参数必须同时优化,应对复杂的系统。他们进一步表示,任何进步或突破都将依靠现代半导体工具的使用,量子比特品质的提高,以及混合量子-经典架构的设计。


从概念到现实的扩展

量子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实验阶段,面临着阻碍实际应用的可拓展性问题。现有的量子设备可以处理涉及数百个量子比特的问题,但公用事业规模的系统将需要数百万个量子比特。该研究的关键发现包括:

量子比特的品质和制备:研究员呼吁采用先进的制备技术,利用半导体工艺生产具有一致品质的量子比特。与传统的电子产品不同,量子比特(或称量子位)非常容易出错。研究指出,目前的制备过程往往导致品质不均匀,而很低比例的量子比特就能降低整个系统的性能。


混合量子-经典系统:文章强调了量子计算机与经典系统配对的重要性。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在经典处理器和量子处理器之间分配工作负载,混合系统可以克服数据管理和处理方面的瓶颈。


容错设计:量子纠错对量子计算机的拓展至关重要。该研究介绍了实时管理错误的方法,例如将量子解码器与GPU集成,以提高检测和纠正错误的速度。


晶圆级集成:团队借鉴了半导体制造工艺,提出了晶圆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想,在单个芯片嵌入成千上万的量子比特。这一方案将减少通信延迟,提高效率。


作者指出,这些方法结合在一起,为构建量子超级计算机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扩展量子计算在不同规模时的技术难题

研究人员表示,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随着系统规模和复杂性增加而出现的挑战。随着处理器从目前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机器的数百个物理量子比特扩展到公用事业规模容错量子计算(FTQC)所需的数百万个物理量子比特,研究人员面临着一系列熟悉的(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较小的规模下,拥有100到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的系统面临着硬件质量和稳定性方面的挑战。量子比特性能的变化,比如“肥尾”型错误分布——少数表现不佳的量子比特会影响系统整体性能——会带来重大风险。由于两级系统(TLS)中时变缺陷的影响,频繁的重新校准会影响可靠性,而宇宙射线等外部因素也会加剧错误率。

系统扩展到1000至10000个量子比特级别时,会开始出现集成和成本问题。在空间有限的稀释制冷机中,控制和读出所需的密集布线使系统扩展变得复杂。冷却系统和电子控制设备成为驱动成本的因素,需要半导体启发下的设计来降低成本和功耗。

系统扩展到10,000至100,000量子比特时,管理纠错成为瓶颈。容错协议需要大量的物理资源,用于比错误积累速度更快地纠正错误。串扰和门错误进一步限制了可扩展性,调试这种复杂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与经典半导体电路相似,验证工具和诊断技术必须针对量子架构进行适配。

达到10万至100万个量子比特的规模时,可能需要分布式量子计算,多个量子处理器之间互连,在独立的稀释制冷机中运行。这种方法引入了新的技术难题,包括如何管理处理器间的通信和动态分配计算工作负载。

对于这些不同的规模,该研究强调需要适应性的解决方案,例如混合量子-经典系统、创新的纠错码和先进的制备技术。研究人员认为,在每个阶段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将是实现能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公用事业规模的量子计算机的关键。

 


铺设路线图

研究基于对不同尺度量子系统挑战的系统分析,概述了从目前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系统到具有数百万量子比特的容错机器逐步发展路径。

硬件设计:研究人员评估了超导量子比特,重点关注提高相干时间、减少错误和优化性能的方法。

架构集成:通过设计混合系统,该团队试图使量子处理器充当加速器,而非独立的设备。这种方法模仿了使用GPU来补充CPU算力的经典超级计算系统。

错误纠正:研究强调了量子纠错码的重要性,这些纠错码可以减轻噪声,防止错误在计算过程中级联蔓延。

 


量子资源的估计凸显了化学在扩展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还探讨了量子比特品质的改进如何降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需求和计算开销。研究聚焦于公用事业规模系统的量子资源估计(QRE),尤其是在模拟化学和生物学中关键分子的电子结构时的应用。


研究团队写道,量子化学为容错量子计算(FTQC)提供了关键的应用场合,因为分子基态能量的精确计算对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非常重要。该研究考察了两种受关注的分子:对苯二炔(para-benzyne,一种癌症药物设计的候选者),以及铁钼辅因子(FeMoco,对农业固氮非常重要)。这样的大分子系统是传统计算机无法模拟的,因此成为了展现量子优势的主要目标。


研究评估了两种实现量子相位估计(QPE)算法的方法:传统的Trotter化方案和现代量子比特化方案。这两种方法都将分子规格模式转化为量子电路,但二者在效率上有所不同。与Trotter化方案相比,量子比特化方案显著降低了门的复杂性,它需要更少的量子比特,并实现了更快的运行时间。


对于对苯二炔,研究发现,实现化学级精度(误差低于1.6毫哈特里)需要1000万到1亿个物理量子位,具体取决于硬件质量。模拟FeMoco分子涉及到更大的活性空间,需要高达1.5亿个量子比特,运行时间也从几天到几年不等。


然而,团队指出,通过提升量子比特保真度和改进算法设计,资源需求可以降低两个数量级之多。根据这项研究,在先进硬件上,量子比特化方案相比Trotter化方案能将运行时间缩短50倍。


研究人员写道:“虽然在经典可计算和不可计算的问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研究系统中量子关联的程度),但对于轨道数超过Norb ≈ 50的系统,量子优势将逐渐显现。”这些发现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即开发量子启发式算法,将量子优势的转折点推进到更小的问题规模。这自然地延续了经典算法的发展路径,从FCI算法保证到DMRG的启发式算法,显著减少了计算所需的资源。”



跨越量子与经典的困难

根据该研究,将量子计算集成到高性能计算(HPC)系统中需要面对着重大的设计挑战和操作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量子处理器(QPU)与经典组件之间的物理和操作差异,还包括内存管理、数据传输和程序效率方面的算法性难题。


在硬件方面,量子和经典组件在可靠性、操作时间尺度和通信带宽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延迟和最大限度实现混合量子-经典算法的同步,可能需要将这些资源物理地放置在同一硬件节点内。例如,变分算法(一种量子与经典计算需要频繁交互的算法)对数据传输的开销特别敏感,这可能会削弱性能增益。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主张将量子处理器(QPU)与经典的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紧密集成,所有这些组件共享系统资源,如内存和高速互联。这种设计确保混合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数据密集型任务。


同样重要的是软件基础设施,需要使用户能够无缝地对这些系统进行编程。扩展现有的HPC编程环境,如HPE Cray编程环境(CPE),是一种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在熟悉的HPC框架中集成量子编程、编译和调度工具,开发人员可以构建混合应用程序,而无需对经典工作流进行大量修改。这种方法不仅利用了现有的基础设施,还支持新的量子功能。


该集成策略还注重模块化设计,以适应多种量子技术,从超导量子比特到光子系统。研究团队写道,量子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如CUDA-Q、Qiskit、Cirq、Pennylane和Classiq,可以与HPC系统对接,支持量子工作负载的可扩展执行,通过解决硬件和软件挑战,本研究所提出的量子-HPC系统将有助于提供对用户更友好的混合计算环境。


局限与挑战

虽然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路线图,但也存在局限性。研究也指出了几项挑战。


例如,扩展量子系统是很昂贵的,涉及到制造、冷却和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巨大成本。例如,超导量子比特所需的稀释制冷机运行成本高,并且存在尺寸限制。


研究还强调了设计能跟得上大规模系统需求的错误纠正代码的难度。即使在容错设计下,由环境因素(如宇宙射线)引起的错误率仍然是一个挑战。


研究人员指出,量子计算也无法避免供应链问题,并强调需要芯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量子初创企业之间的合作。


对于科技行业来说,这项研究为跨部门合作提供了指导。研究人员写道:“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必须利用半导体,HPC和量子研究群体的专业知识”,并主张通过建立联合体来加速进展。



量子计算去向何方

路线图提供了一些建议(或指出了一些方向)

标准化架构:作者呼吁开发一种通用量子操作系统,能够跨越不同的量子和经典硬件平台管理工作负载。

跨学科协作:研究建议基于现有的经典计算模型,组建跨学科团队,以解决工程瓶颈。

改进算法:随着硬件规模扩大,高效量子算法的开发将对更多实际应用的开启至关重要。

由于这篇论文内容详尽且技术性较强,本文只是对其关键点的总结,有一些内容没有涵盖,建议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阅读论文原文,以获得更多技术细节。

该研究小组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家机构。团队成员包括:惠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Masoud Mohseni, K. Grace Johnson, Kirk M. Bresniker, Aniello Esposito, Marco Fiorentino, Archit Gajjar, Xin Zhan and Raymond G. Beausoleil;惠普企业团队的Barbara Chapman和Soumitra Chatterjee;加拿大1QB信息技术公司(1QBit)的贡献者Artur Scherer, Gebremedhin A. Dagnew, Abdullah Khalid, Bohdan Kulchytskyy, Pooya Ronagh, Zak Webb, and Boyan Torosov;滑铁卢大学和理论物理学前沿研究所(兼任量子计算研究所和物理与天文学系的职务)的合作者Pooya Ronagh;以色列量子机器公司(Quantum Machines)的代表Oded Wertheim, Ziv Steiner和Yonatan Cohe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物理系的代表Matthew Otten和Robert F. McDermott;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的Kirk M. Bresniker和Kerem Y. Camsari做出了贡献;Alan Ho和John M. Martinis来自加州Qolab公司。

其他贡献者还包括来自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Farah Fahim和Panagiotis Spentzouris,应用材料公司的Marco Fiorentino,以及来自USRA高级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与NASA Ames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的Davide Venturelli。其他公司还包括以Igor L. Markov和John Sorebo为代表的芯思科技(Synopsys),以及以Ruoyu Li和Robert J. Visser为代表的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作者:Matt Swayne
译者:HSC


图片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国早期科学萌芽的体现。墨子沙龙的建立,旨在传承、发扬科学传统,倡导、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墨子沙龙面向热爱科学、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众,通过面对面的公众活动和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希望让大家了解到当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学进展、最先进的科学思想,探寻科学之秘,感受科学之美。


墨子沙龙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及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受到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等支持。

关于“墨子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