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流落在外,清代文物“回嘉”

12月11日,在南翔镇古猗园社区居委会举行的《槎溪陈氏新建宗祠碑记》石刻捐赠仪式上,市民张荣民、姚人雄、沈伟向嘉定博物馆捐赠了一块清代石碑。一度流落外地的珍贵文物如何顺利“回嘉”?一起来看↓



这块碑材质为青石,尺寸为137厘米×67厘米×20厘米,内容文字由清代嘉定知县章鸿森撰写,字体书写俊秀,镌刻遒劲有力,艺术价值极高。“碑记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录了南翔镇陈氏家族的历史和修建宗祠的过程,对于研究陈氏家族和当时家族内部的事务管理,以及南翔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嘉定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王光乾介绍,此前只见过《南翔陈氏宗谱》文献资料,石碑实物是首次见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图片


据介绍,陈氏家族有一位代表人物陈少芸。陈少芸(1887-1971),原名家栋,是南翔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义士。“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为铭记国耻,陈少芸在古猗园发起建造了著名的“补阙亭”(又称缺角亭),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


图片


每一件文物回归背后,往往伴随着曲折的故事。据了解,这块石碑原本是南翔镇陈家祠堂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陈家祠堂已不见踪迹,其中的碑记也流落在外。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们得知‘陈家祠堂’石碑早年因故流落外地。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们通过多方打听和寻找,终于在宝山找到了这块被人当成文物收藏的石碑。”捐赠市民沈伟介绍,经过商议,他们三人决定共同出资将石碑购买下来并运回嘉定,捐赠给嘉定博物馆。


当被问及为何将自己购买的文物捐赠给嘉定博物馆,张荣民、姚人雄、沈伟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南翔是我们的家,小时候在缺角亭参观学习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陈少芸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成长。作为后辈,我们很乐意为地方历史研究和保护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图片


热心市民合力寻找流落文物,结束了石碑多年来的离散漂泊,嘉定博物馆也迅速开展文物交接、搬运与保护等工作。“我们将妥善保管这块石碑,对它进行释读研究,并计划在适当时机进行展示和利用。”王光乾表示,《槎溪陈氏新建宗祠碑记》石刻的“回嘉”,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也为研究南翔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撰稿:杨育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