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胖东来发布声明,表示要对利用AI合成技术合成的虚假内容追责,这些内容在网上引起了关于不要彩礼的舆论争议。
02一些支持胖东来的网友误以为虚假的于东来说话和文案是真实的,进一步引发了舆论对立。
03然而,网上舆论越来越反复无常,情绪化的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观点对立的双方可能偏颇。
04由于网络信息的零成本获取和情绪化的放大,舆论热点往往难以保持客观,容易导致当事方形象受损。
05无论胖东来和于东来愿不愿意接受,接下来的舆论争吵仍将持续,直到公众情绪发泄完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两天,有网友自发和于东来站在一起,试图去替后者阻挡所谓的媒体攻击。有人甚至给媒体扣帽子,说媒体正在集体围攻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
虽然很多舆论是向着于东来说的,但是胖东来和他本人似乎并不“买账”。就在24日,胖东来发布声明,表示要对某些人发布的虚假内容追责。
原来,网上一些账号,利用AI合成技术合成了于东来的声音,并且集中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描述企业的文案。
AI合成的于东来的讲话以及文案,并没有涉及到这两天关于“不要彩礼”的舆论。
不过,其他支持胖东来的网友,在看到这些内容后,以为这是于东来真在网上发布的。很多人信以为真,并且在自发帮着于东来反驳媒体的报道时,还用这些讲话做了底本。
可问题是,那些文案中的话并非于东来本人所说,胖东来也发布了声明表示要追责。
也就是说,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或者说是为了赚取流量的人,趁着胖东来这两天的舆论热度,炮制了于东来的文案和讲话。
这些假的信息,又进一步在网上引起了舆论的对立。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试图用保护自己偶像的方式,去维护胖东来和于东来。
这种做法是个人的自由,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基于的事实却是错的。因为很多人就是看了那些假的文案后,才对于东来和胖东来更进一步产生了好感。
但是于东来本人很清醒,知道现在网上出现的呵护之声,不一定都会对企业有利。因为网上现在的舆论,越来越像是不可捉摸的龙卷风。看着龙卷风往其他地方去的,但下一秒却有可能突然转向奔向自己。
那么,整件事的前因后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网上的舆论,越来越变得反复无常呢?
关于要不要彩礼的争议
胖东来近年的热度很高,但近期有关禁止员工要彩礼的事,却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支持和反对胖东来这一规定的人都有。
支持者认为,现在彩礼人人喊打,但现实高彩礼却屡禁不绝。胖东来以身作则,从自家员工做起,杜绝高彩礼行为,有利于解决婚恋市场的畸形彩礼问题。应该大力支持才对。
不过,舆论上也有不认可的声音。有观点就认为,胖东来充满了“爹”文化,意思就是管的太宽没有边界感。
要不要彩礼,要多少彩礼这种事,是胖东来员工自己的私人问题,企业原则上是不应该过问,更不要说采取干预措施了。
反对胖东来这一规定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从上述角度出发,认为于东来不应该过多介入员工的私生活,他只要将企业管好就行。
有支持就有反对,这在舆论上原本很正常。但问题在于,一些支持胖东来做法的网友,在争议中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扣帽子。
从23号到25号这两天,有人在网上就表示,媒体正在集体围攻胖东来,还说这种围攻是在攻击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
这话说的很有针对性,甚至一些网友还罗列出了一些正规媒体发表的文章。但问题在于,正规媒体发表的那些文章,都是个人作者的评论文章,并不是新闻报道。
换言之,围绕胖东来的舆论,还是个体与个体网友在对阵。那些说媒体在围剿胖东来的,显然这帽子扣得很大。
就在这时候,恰恰那些虚假的于东来的讲话文案,更进一步火上浇油了。那些假的文案,以于东来的口气说出来,于是支持的网友,更进一步觉得胖东来做得对,舆论两方的对立,就变得更加严重。
然而,网上流传的截图文案,包括于东来的讲话,都是有人故意炮制出来的假消息。胖东来及时发布声明,恐怕就是不想让舆论进一步发酵甚至是失控。
道理很简单,现在网上的舆论,早就变得极度不可控。哪怕是捧某一方的舆论,到最后可能会突然转向又变成捧杀。
类似的情况,此前在网上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就像上半年的农夫山泉事件,迫使农夫山泉不得不红瓶换成绿瓶。
近期钟睒睒终于公开发声,认为某些极端的声音是恶意且不应该存在的。
反对和支持的可能是一拨人
有意思的是,上半年农夫山泉遭遇舆论危机的时候,很多人在网上的留言,看起来恨不能将农夫山泉和钟睒睒下一秒就除之才能后快。
而近期钟睒睒特意接受了媒体采访,相关报道铺天盖地。再来看网上的舆论,你会突然发现几乎清一色都是替钟睒睒说好话的人。
这种舆论上的转变,很难不让人相信,其中很多留言的人,可能上半年也留言反对过农夫山泉。
农夫山泉遭遇的舆论风潮是如此,此前塌房的小杨哥,遭遇的舆论风潮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企业或者个人,舆论都是这么对待他们的。
所以,现在胖东来面临的舆论争议,也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至少随着很多虚假信息的掺和进来,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了。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同样的一群人,前后的态度就可能会截然相反呢?钟睒睒近期给出的观点是,网络平台刻意引导的结果。
这个观点,只能说一半正确。因为,即便网络平台不刻意引导,网友的态度还会是捉摸不定的。
为什么?因为说到底,网友在网上讨论和争论的人或者事情,他们本身只是海量信息堆砌起来的,并不是线下真实的存在。
就是说,网友通过网络了解到的某个人或者某个企业,并不是最客观的存在,只是一部分客观存在,甚至有些还是虚假的存在。
这样一来,在遇到一些争议的时候,网上的形象和线下的形象就会出现偏差。当这种偏差都暴露在网友面前的时候,争议要么会逆转,要么会更极端。
除此之外,网上诸如很多观点的对立,更多其实只是情绪化的放大。
情绪左右一切
现在在网上看信息,不管是文字类的还是视频类的,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零成本获取信息,或者是被动接受信息,不主动去搜索,打开什么平台就看什么内容。
正是这种方式,给情绪的流行和存在提供了土壤。因为制造情绪最简单,制造情绪最容易吸引眼球,制造情绪更不用去核实信息。
举个例子,特朗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选民,甚至特朗普的某些只言片语传到国内网上,也能收获海量的粉丝和关注。
原因无它,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去抓住和左右大众的情绪。所以你看他的公开演讲内容,基本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要么是口号的宣泄,要么就是对政敌进行攻击。
这些简短而有力的内容形式,相比大量枯燥的专业内容,更容易吸引大众眼球。不光特朗普,早年的希特勒,也是用这种办法抓住德国人的心的。
这种特色,在网上更是被无限度放大了。海量的信息下,越是情绪化的东西,越能引起讨论,并且越有冲击力。
有些信息,比如胖东来提出的关于不要彩礼的规定,这类信息本来只是报道,企业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成为舆论关注度焦点。
正是没有意料到的这部分,恰恰就是被网上的情绪化内容提炼出来的部分。尤其在多次传播的过程中,网友实际上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情绪内容。
到最后形成舆论热点时,大家讨论的东西,很可能就已经不是原来真正的那部分内容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观点,有可能都是偏颇的。尤其是支持某人或者某件事的网民情绪,它在进一步传播和发酵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不可控。
而且在传播中,还会不断有新的情绪加入。这些东西,并不一定会让当事方的舆论形象保持稳定,极有可能会马上翻车。
因为情绪化的东西加入太多,一旦网友从另外的渠道,看到一些与前者不相符的东西,情况就会发生大逆转,舆论的态度也会出现大洗牌。
想想此前网上出现过的争议事件,几乎每次的结局都是这样。有些时候看着是当事方翻车或者怎么样了,可真正倾覆的,不过是那些越积越多的情绪。
只要这种情绪继续存在于网上,那些舆论热度过高的人或者事,围绕他们的讨论,基本上就不会变得客观了。包括笔者写的这篇文章,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很多时候,网上引发争议的东西,大多数的结局不过是不了了之。因为借助于一个个热点人物或者热点事件,网民已经把情绪发泄掉了。
至于当事方会怎么样,谁会真正的在乎呢?
结语
现在,胖东来及时发布声明,表示要对发布虚假信息的人追责,显然是想让舆论降温,不想让整件事再发酵下去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已经在网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情绪。不管胖东来和于东来愿不愿意接受,接下来支持或者反对的各种表达还是会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争吵依然会发生,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直到公众的这波情绪彻底发泄完毕,事情才会冷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