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臧嫣 吴鹤鸣
2024年12月12日《钱江晚报》9版
蚕桑文化,绵延千年。
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自古便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在桐乡境内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历史达4700余年。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只蚕,织就了桐乡独特的蚕桑文化,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之中,已然融入了桐乡百姓的日常和精神生活。
如今,桐乡农行人的果敢与守护,又让金融活水润泽蚕桑行业,守护产业传承,推动产业蝶变,焕发新的生机,让桐乡的蚕桑非遗文化熠熠生辉。
晒手工丝绵
传承
手工技艺匠心延续
十指齐动,上下翻飞,不经意下都有了残影。
在流动的清水中,蚕娘将煮好的蚕茧剥开,套在手上,摘去蚕蛹,五个蚕茧做成一个蚕丝绵兜。再将绵兜均匀拉扯,套在一个弓形的竹制工具上,四个绵兜制成一个蚕丝蚕帽。
手工剥茧
这是蚕缘家纺非遗工坊里的一隅。时任农行嘉兴桐乡洲泉支行行长陈佳在贷后审查走访时,总会被这一幕吸引驻足。
桐乡是中国蚕丝被的核心产区。早年,被称为“中国蚕丝被之乡”的桐乡洲泉几乎家家养蚕,年长一些的老人都会拉蚕丝被。
在现代化工厂盛行的当下,这里传统的手工剥茧、开棉、拉丝等需要时间沉淀的工艺,至今仍保留着。从一根丝到一床被,要经过数10道繁杂的工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匠心蚕娘的手中得以传承。
工人热水煮茧
工人拉丝棉
在守护非遗文化的进程中,农行一直坚持为企业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四年前,蚕缘家纺通过企业网银“点一点”,办了一笔利率优惠的信用贷款100万元,用于日常经营。
“让企业‘一次也不用跑’,我们做他们的发展后盾,信任也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在陈佳看来,企业值得更好地发展。
随着业务的拓展,蚕丝被的销量大了,产能逐渐吃紧。仅靠手工丝绵已无法满足企业日常生产,想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有现代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蚕缘家纺创始人兼董事长倪学林深知。
如今,走进浙江、安徽两地的桑蚕养殖基地、蚕丝家纺加工制成基地,标准化生产流水线、运用活水净化循坏技术,充分将手工生产技艺与现代化技术融合运用。
蚕缘家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小作坊生产模式,逐渐成为浙江省蚕丝被龙头生产企业。他们攻克蚕丝被不能水洗的痛点,研发了水洗蚕丝被的专利;获“品字标”先进浙江制造;《蚕丝被》《蚕丝绵》双国标起草单位;蚕丝制品的含油率和回潮率均低于国家标准……
企业一次次革新,一项项荣誉,农行人都看在眼里。今年初,蚕缘家纺进一步扩大产能,同时收购蚕茧要用到大量资金,农行嘉兴桐乡洲泉支行立即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开辟绿色通道,仅用一周时间解决资金难题,为企业成功发放贷款770万元。
蚕缘家纺副总经理向雅婷说:“收购农户蚕茧的钱不能欠,不然再想招工就很难,好在农行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可以专注发展。”
农行客户经理走访企业,了解手工丝绵加工情况
共富
“黄金丝”带动乡村振兴
一根黄金丝,织就了这里的乡村振兴。
在桐乡,几乎“家家养蚕、户户缫丝”,已然是一张产业“金名片”,也是当地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
“以往,蚕农养的都是普通蚕种,茧子还要自己去卖,蚕茧的价格时高时低。”洲泉镇屈家浜村党委书记蔡钰相深有感触。
彼时,蚕缘家纺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品种“黄金茧”刚刚问世。2022年,洲泉镇党委牵头,蚕缘家纺与屈家浜村、建胜村、兴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共富工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由蚕缘家纺负责提供黄金蚕种、回购黄金蚕茧。
“当时,蚕农对新品种不熟悉,一直保持观望态度。”蔡钰相说,村委就点对点上门做宣传,开展技能培训,结对帮扶。
为给蚕农吃“定心丸”,工坊实行兜底政策,以高出市场价20%价格收购黄金茧,为蚕宝宝“续上”农业保险,从而推动“黄金茧”落到320余家农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实现点“丝”成“金”共富之路。
今年以来,蚕缘家纺通过“共富工坊”发放蚕种1500张,收购蚕茧15万斤。
“黄金茧”蚕种
与此同时,农行嘉兴桐乡洲泉支行也一直相伴左右。去年,该行对屈家浜村整村授信1亿元,助力蚕桑行业发展及转型升级。“2022年,赶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契机,我们新建厂房,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洲泉某家纺企业负责人表示,大量的资金投入让他们很苦恼。
农行嘉兴桐乡洲泉支行得知后,第一时间进行项目评估,以最快速度为企业发放了2000万元的贷款给予支持。
“不夸张地说,是农行的金融支持让我们有了底气。”去年年底,新厂房建成投入使用。除蚕丝被,企业还生产真丝眼罩、真丝睡衣、床上四件套等多元化产品。如今,真丝眼罩远销欧美地区,“出海”前景广阔。
今年,农行嘉兴桐乡洲泉支行已累计为蚕桑相关企业和个体户发放全产业链贷款超8000万元。“企业的需求点就是我们金融的发力点。”陈佳表示。
陪伴
金融赋能企业“破茧成蝶”
距离洲泉镇10公里的河山镇,同样也是桐乡市蚕桑文化的集聚区,蚕桑丝织核心生态保护圈。
桐乡市河山伟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河山绢纺厂,成立于1986年,最早是乡镇企业。在成立之初,农行嘉兴桐乡河山支行就为河山伟业批下第一笔贷款123万元,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笔巨款。
“启动资金有了,我们就着手建厂房、买机器设备、买锅炉……”河山伟业财务负责人姚新元回忆道,依托于农行的“及时雨”,以及自有资金10万元,河山伟业开启了创业之路。
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发展之路并不好走,转折点出现在了1999年。在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下,河山伟业被迫转制,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从而影响正常运转。
农行嘉兴桐乡河山支行为他们“雪中送炭”授信2700万元纾困资金。
“我们是伴随企业‘长大’的,困难时期应该要帮助他们。”农行嘉兴桐乡河山支行网点负责人张忠明坚定地说。
工人在进行梳棉工序
去年,河山镇启动新一轮工业园区有机更新项目,农行嘉兴桐乡河山支行得知后,立即组建金融服务工作专班,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为河山镇发放贷款8亿元,用于收购腾退企业的闲置土地和厂房,盘活发展空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河山伟业也有了再次“蝶变”的机会。他们利用1.5亿元收购款新建厂房,更新老旧设备。“一路走来,都是农行在赋能助力,为我们解决资金难题,让我们无后顾之忧去发展。”姚新元难掩感激之情。
近几年,河山伟业生产的绢丝、绢纺畅销全国,同时出口美国、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等国家,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订单也接踵而来。今年上半年,河山伟业实现产值1.07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企业经营规划,制定‘一户一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支持他们走得更远。”张忠明表示。
农行客户经理走访企业,了解蚕丝生产加工情况
近年来,农行嘉兴桐乡支行通过组建工作专班、与各大乡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凝聚“政、银、企、农”四方合力,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全力支持桑蚕种植、蚕企技改、产品加工等,助力蚕农增收致富、蚕企经营壮大。今年以来,农行嘉兴桐乡支行已为蚕桑全产业链发放贷款近11亿元。
金融活水精准“输血”,助力产业自我“造血”。在桐乡农行人的陪伴与支持下,蚕桑非遗文化持续绽放芳华,让中国的文化自信走得更久,走得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