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条璀璨“唐诗之路”,李白杜甫是“金牌导游”。
你可知道,之江大地还有一条“石刻唐诗之路”?通俗地讲,这就是古人的“小红书”,他们把诗文甚至日记直接雕刻在浙江各地名山石壁上广而告之,通过代代观摩传诵来实现精神和意志的永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杭州繁华市井的绝对核心,就有这样一则刻在石头上的唐代“朋友圈”,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冒着口水战风险,专门把它写进了《南园阅古泉记》。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何等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大诗人陆游的足迹,走入吴山景区寻访杭州古老的唐代题刻之一:青衣洞摩崖题刻。
一道清泉
见证800年前的朝堂“诡谲”
青衣洞位于吴山景区十二生肖石下坎,临阮公祠。拾阶而下,记者在一处石洞前驻足。洞中流水潺潺,旁边石壁上刻有“涌泉”二字,只是怎么也找不见想要寻找的题刻。后来,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终于在洞口看到了几乎湮灭的题刻:“大唐开成五年六月十八日,□□□南岳道士邢念、钱唐县令钱华记,道士诸葛监元书。”
工作人员介绍,传说唐文宗开成年间,有一位叫做韩道古的道士在这里见到一个青衣童子进入洞中,他追着童子却在一瞬间不见其踪影,只听见洞中风雨声,一股清泉从洞中流出,于是韩道谷便在此修炼。后人取名为“青衣洞”,洞口的泉则被视为青衣童子的化身。
“洞口其实不止一处石刻,只是大多已经漫漶,现在尚存的就是唐代南岳道士邢念等题名的摩崖题刻。”工作人员说,这一题刻被陆游记录在随笔《南园阅古泉记》中:“按泉之壁,有唐开成五年道士诸葛鉴元八分书题名,盖此泉湮伏弗耀者几四百年,公乃复发之。”
有意思的是,这篇被当时杭州士官争相传抄的文章,导致陆游被朱熹抨击“晚节不保”,因为大诗人笔下的“公乃复发之”,指向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南宋权臣韩侂胄在吴山开凿私家花园,引青衣泉水作流觞曲水,常在泉边开沙龙招待文人雅士,陆游也获邀成为座上宾,并在韩侂胄要求下作了这篇《南园阅古泉记》。而韩侂胄和宰相赵儒愚“互相倾轧”,将赵启用的朱熹等人扣上“伪学”帽子。
70多岁已经归隐的陆游,怎么会一不小心踩进了朝廷恩怨?其实他之所以应邀落笔,正因韩侂胄是主战派,尊崇岳飞。一直期待“王师北定中原日”的诗人,还在《南园阅古泉记》提醒韩别忘记恢复中原。
一众题刻
历史“朋友圈”今夕辉映
见证了南宋“朝堂风云”的唐代青衣洞摩崖题刻,成为历代士人寻古探幽之处。乾隆六十年(1795年),金石学家黄易、钱泳曾探访青衣洞,并留题唐刻之侧:“乾隆六十年仲冬廿有三日,黄易、钱泳踏雪同来,观唐人题名。”可惜黄易之题刻,今已漫漶难辨。
尽管如此,这些被岁月侵蚀漫漶难辨的“朋友圈”石头记,依然为今天的浙江文化事业提供灵感,引燃了“新石头记”图景。
“当年古人来浙江,绝不仅仅为了观光。”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曾作《唐诗之路上的唐代摩崖》一书。他认为,浙江“唐诗之路”从具象的旅行交游路线,上升到精神唱酬应和,通过一则则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朋友圈”,侧面呈现了唐以来的浙江文化史。梳理《全唐诗》作者目录就会发现,那些闻名天下的唐朝大诗人,基本上都曾在浙江留下过足迹:骆宾王、杜审言、贺知章、李白、杜甫、孟郊、皮日休、孟浩然、李邕、杜牧、张志和……这些名字让大唐的天空无比闪耀,寻访那些南山高士、山中宰执,在这条微妙的旅行线路上,隐藏了太多的皇家顾问、高僧名道。唐代士大夫来浙江寻仙访道,往往抱有某种政治意图,他们借助旅行的形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交游线路。而这些隐逸的旅途,成就了上千首唐代诗篇。而唐代摩崖题刻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有力佐证。
当我们走过先贤在浙江留下的踪迹,如同破解达·芬奇密码,总能遇到意外的惊喜,江南水墨长卷,自山崖题刻间缓缓展开,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资料:凤凰山管理处
文校/文字:包俊 孙磊 林雨尘
图选:王国栋
编辑:胡烁
责编:斯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