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1.4亿吨。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绝大多数省份实现增产,全国粮食再获丰收。10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气象局服务人员调查水稻、马铃薯收获情况,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摄影: 李荣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粮食保丰,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对秋粮作物和全年粮食产量的分析和研判,发挥气象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早监测、早预警、早服务,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自今年启动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以来,各级气象部门多措并举护航粮食颗粒归仓—— 强化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应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多亏了气象部门,今年又是个丰收年。”黑龙江省红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姜宏宇“点赞”气象服务。当地气象部门瞄准大豆等作物生产,完善低温冷害、渍涝、霜冻和干旱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探索建立“智能网格+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以更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水平助力农户防灾减损。 在今年秋收秋种期间,国家气象中心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网页版平台建设,深度融合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与预报结果、农事活动气象指标等,完善灾害监测和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提高秋收秋种气象服务针对性、客观性和定量化水平。 新疆气象部门制作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小麦适宜播种、收获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并将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手段用于粮食产量预报服务,为预测冬小麦产量提供重要依据。 在台风“康妮”影响期间,浙江气象部门根据数字化平台台风风险指标预警提示,制作水稻风险预警专题材料,提醒农户抢收水稻,全省抢收水稻面积占比近10%。为应对台风“康妮”对农业的影响,10月30日中午,浙江省嘉兴市气象服务中心与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开展电话专题会商,分析稻田、果园、菜地积涝和农业设施大风等灾害风险。摄影:张珊珊 在小麦第一大省河南,气象部门进一步优化农业气象指标算法,制作发布机收影响预报产品,为农机精准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气象部门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直通式服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效。 “气象和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发布的干热风等灾害预警提示,为我们做好良种灌溉和‘一喷三防’提供了重要指导。”济宁红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宁洪娣说。山东省气象局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爱山东”“锄禾问天”服务专区,为全省9000余万名用户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为粮食稳产保驾护航。近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桑落墅镇,当地农民在晾晒玉米。 图/文 周振鲁
气象部门利用新技术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精细化程度的探索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天气预报、土壤墒情监测、作物成熟期预测、农机作业适宜气象条件预报等在内的服务产品和数据信息。据统计,今年秋收秋种期间,该中心通过中国农机推广公众号服务8万名用户、通过农机作业小程序服务2万名用户。 江苏省秋收秋种工作于11月底全面结束,其间,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制作发布全省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并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农技耘”APP发布,省级服务产品累计覆盖3万人次。 湖北省针对秋收秋种期间的阶段性干旱、梅雨期强降水等,向2.8万余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服务,覆盖率达95%。 此外,各地气象部门还持续探索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气象+”科技特派员等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 云南引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和普查资料,大幅提高气象服务产品实用性和针对性。安徽气象服务全面融入省委“两强一增”行动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实现科技特派员平台农业专家基本信息、农情调查反馈数据与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有力提高农业气象保障粮食丰收的服务效益。
作者:王畅(李森、刘维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李悦 王素琴
发布:张琳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