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百泉湖景区里游客一睹“百泉复涌、水涌若轮”的风采。(当地摄影爱好者韩修平供图)
截至12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685.94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超100亿立方米。
受益于“南水”,我国北方50余条曾经干涸、断流的河流重新复苏。同时,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作为一名“80后”,在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伟的前30年记忆里,从没见过“有水的滹沱河”。
“河道里全是裸露的泥沙,秋冬季风沙漫天席卷,打得脸生疼。”他说。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也曾回忆起在正定工作时的滹沱往事:“地下水水位年年降,每年降0.5米左右。”“看县志,滹沱河水丰草茂。可到实地一看,哪还有什么河,都是干沙床子。骑自行车到了那儿,扛起车就能过河。”
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这位苦难的“母亲”,一度干涸断流了长达40多年。
2014年,“南水”入冀;2019年,滹沱河迎来“南水”首轮生态补水;截至今年6月,滹沱河已累计接受生态补水38亿立方米,其中12.5亿立方米来自“南水”。跨越1000公里山河,沉睡已久的滹沱河,在“南水”亲吻中,复流苏醒。
让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的滹沱河,只是“南水”通过生态补水或水源置换,唤醒的50多条河流之一。
因为缺水,1996年北京最大的河流永定河断流,1999年潮白河断流;因为缺水,“太行泉城”河北邢台百泉干涸、河南新乡百泉湖400多个泉眼枯竭、保定城区昔日水源地一亩泉断涌了近半个世纪;因为缺水,瀑河水库库底无奈种上了旱地庄稼,守库人唐小福在水库工作近20年无水可守……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十年累计向沿线河湖补水100多亿立方米,华北大地一个个干涸的河、湖、洼、淀、泉、渠、湿地重现生机。
焦作市天河公园。(新华社发)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雄安新区的白洋淀——这颗曾经蒙尘的“华北明珠”,水质一度糟糕。
2018年,“南水”奔流而至;同时,白洋淀上游“九河”之一的瀑河水库,也被“南水”激活。
今年8月,“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现身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亦庄调节池;密云水库库区鸟类由190种增加到235种;北京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永定河等五大河时隔26年再现“流动的河”。
冀豫大地,“太行泉城”河北邢台时隔35年重现泉水绕城胜景;河南新乡百泉湖也在泉水消失18年后,再现百泉喷涌……
“南水”沿中线奔腾的1432公里,流经里程堪比中国十大河流之一的辽河。十年680多亿立方米的调水总量,相当于往北方输送了4700多个西湖。
“南水”蕴含的磅礴伟力,正推动美丽中国向着更加绿色、和谐、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十月十七日,沧州东光县油坊口村村民在复涌的古井旁取水。(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 摄)
典型案例
百泉湖再现“百泉喷涌”
这两年,河南省辉县市的百泉湖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
“泉水喷一尺来高,气势媲美趵突泉。”当地摄影爱好者韩修平说,鱼儿在泉水中嬉戏,鸟儿在湖面和湿地觅食,游人在湖边游玩,风景照片可以被用作电脑桌面。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曾被当地居民无奈称为“跑马场”。
百泉湖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湖底有400多个往外喷涌的泉眼而得名。随着地下水水位下降,百泉湖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间歇性干涸。2003年“昙花一现”后,再无泉眼冒水。就这样,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美誉的百泉湖,湖底被用来举办杂技和马术表演。
“南水”来到辉县市后,居民吃水有了保障。当地按计划压缩地下水的采集量,地下水位止跌回升。2021年,消失18年后,百泉湖重现“百泉喷涌”美景。
水利部门统计,2018年以来,辉县市地下水水位上涨了4.6米,河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地下水位连续回升
地下水是看不见的珍贵资源,兼具资源属性和生态属性。地下水位上升,一方面丰富了水资源储备,另一方面减少了漏斗问题,防止了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沿线城市大量使用“南水”,减少或停止了受水区地下水开采,地下水得以置换,进一步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
河南省濮阳市地处华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2021年,濮阳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全市370万人饮水同源同质,全部用上“南水”。2023年,濮阳市地下水位同比上升1.53米,连续25个月持续保持上升趋势。
2022年,河北省定州市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启动,402个村庄、92.26万居民、537家企业从饮用地下水改为“南水”。工程实施后,该市关停农村地下水水井415眼,每年压采地下水2677万立方米。
2014年以来,河北省地下水开采量减少47.2%,占总用水量比例由73.7%下降至40.2%,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实现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在北京市,“南水”的到来,彻底扭转了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16年的趋势。该市水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28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2.41米,地下水水位实现第9年连续回升。从2015年至今,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14米,增加储量67亿立方米。
青头潜鸭重返白洋淀
2024年6月19日,雄安新区白洋淀水域,一只成年青头潜鸭正带着数只小鸭在水面觅食。(河北日报通讯员 张学农 摄)
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过去7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雄安新区。白洋淀的生态,是他的牵挂。
2018年,“南水”奔流而至,对白洋淀实施1亿立方米生态补水。截至2023年底,“南水”累计向雄安新区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超1.56亿立方米,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经“南水”、黄河和上游水库多源补水的白洋淀,入淀水量超70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
当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遛娃”已成常态,青头潜鸭的“小伙伴”也都扎堆过来了。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白洋淀野生鸟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到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达到51种,“三有”保护鸟类和其他鸟类达到222种。鸟类种类从雄安新区设立之初的206种,增加到286种。此外,白洋淀鱼类恢复至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中华鳑鲏鱼全淀都有分布。白洋淀已重构“河—淀—草—鱼—鸟”生态链。
文字:湖北日报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李墨 崔逾逾 刘汉泽 夏永辉 许应锋 刘天纵 余宽宏 张灿 杨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