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延平
“坐了好一会儿,咱们起来活动活动。”说完喻建华起身走向妻子杨凤兰,一只手拉着杨凤兰的手,另一只手托着杨凤兰的身体以免摔倒,熟练地将杨凤兰从沙发上扶起来,缓慢地在客厅走动。
“你现在多厉害,只要稍微扶着点就能走路了。”“大家都说我走路越来越像你了,可不是嘛,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咱们步调不一致怎么能走得稳。”11月25日,喻建华边搀扶着妻子走路边鼓励道。
就这样,喻建华不离不弃悉心照顾妻子22年。
喻建华家住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海湖星城小区,22年前杨凤兰因意外跌倒致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喻建华不仅精心照料妻子的饮食起居,还不断鼓励妻子重拾信心,数十年如一日,杨凤兰从起初只能平躺卧床,恢复到如今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走路。
喻建华回忆,2002年2月19日外出跟朋友聚会时,接到妻子摔倒了的电话。赶忙回家的他看到倒在地上的妻子心里慌了,立马将她送到医院。从这一天开始,喻建华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医生告诉喻建华,杨凤兰跌倒后右脑出血量大,手术会引发记忆力变差、语言功能障碍、左边肢体活动受限等后遗症。术后几个月的恢复期特别关键,必须坚持康复训练。
而这次跌倒对于杨凤兰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出院后,她经常深陷情绪低谷,脾气变得暴躁,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这给喻建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妻子的日常饮食起居,从最基本的进食、饮水到如厕,都需要喻建华的帮助。
“她变得脾气暴躁、容易生气,因为患有高血压,情绪不能有太大波动,我只能强忍内心的焦虑与疲惫好好照顾她。”喻建华说,他深知妻子性情转变背后的不易,他选择无条件地给予她温暖与关怀。
为了让妻子尽快好起来,喻建华设计了一系列康复训练计划。从最初的掰手腕、活动关节,到后来的抓握练习、起蹲训练,带着妻子一步步重拾生活技能。他在家中阳台晾衣架上悬挂绳索自制简易康复器材,一端系于妻子的左手腕,另一端紧握在自己手中,一边拉一边帮助妻子做康复训练。
在家康复训练半年后,杨凤兰的状况略微好转。那时还没有搬进电梯房,喻建华便常常背着妻子下楼让她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并鼓励她尝试用未受影响的一侧肢体辅助行走,逐步增强力量与平衡感。
经过不懈努力,第二年,杨凤兰就能借助拐杖缓缓走动。随着身体状况日益好转,杨凤兰开始主动与家人交流,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到他每天这么辛苦,我也想早日康复减轻他的负担。他最难的时候不仅要照顾我,还要照顾生病的婆婆。”杨凤兰说。
喻建华和杨凤兰结婚后,喻建华的母亲便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母亲生病后,我要照顾两个人。白天想办法做她俩喜欢吃的饭菜,三餐之余收拾家,天气晴好的时候带着她们去楼下散心、和邻居聊聊天。每天夜里起来四五次,扶母亲上厕所、喝水。有时半夜母亲不睡觉,还会陪她说说话。”喻建华说。
二十二年如一日,喻建华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照顾母亲和妻子,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儿、为人夫的责任。凡是认识喻建华的人,无不称赞他。
“喻建华坚守着儿子、丈夫的责任,他对母亲的孝心和对妻子的不离不弃,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每一个平凡人身上的传承和延续。”城西区桃李路街道文成路社区工作人员李丽说。
坐在喻建华家客厅的沙发上,环视四周,家里整洁又干净。喻建华笑着说:“她喜欢干净,所以我每天把家里的角角落落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她的康复。”
时至中午,喻建华起身走到厨房拿出山药,削皮、清洗……动作熟练地做饭。妻子坐在沙发上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忙碌的喻建华。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照进屋里,一切都那么的温馨……
编辑:殷海燕;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