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晓英
挖掘我省各民族传统生态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寻找传统生态理念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的契合点,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论证、挖掘阐释并发挥这些传统生态理念最大的生态经济价值,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提出了意见建议。
省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小梅:
崇拜自然、万物有灵的传统生态理念,奠定了我省各民族长久以来保护为先的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在与时俱进中凸显保护优先的生态意识。多措并举的非遗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优先保护生态的文化表达方式。
就强化守护为先的生态意识,建议以“社会大馆建设”焕发优先保护的新活力,建构对地方文化认同的动力源,可通过个体兴办文化产业、特许经营的方式,或节庆活动或借助生态文化创造制作等形成多方支撑的发展局面,把优秀的生态文化得到适当的体现、体验;把各类“非遗”场馆作为凝聚当地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让当地群众及外来人群认识到传统生态文化的魅力及保护手段;通过建设共享共建的数字平台,重点把高海拔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与人类长期适应发展的成果,以及难以企及的一切自然奇观、特色人文景观,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外界适时感知。
与时俱进,通过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和科考研学,探索特色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相融合及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协同共进”拓展传播保护优先的新渠道;建立区域文化旅游开发联盟,致力打造特色各异、互补联动的文化旅游廊道,尝试开展“国家公园节”;借助“一带一路”文化宣传主渠道,不断扩大全省各民族生态理念的对外传播,凸显高原生态文化的“大、美、正”,为那些无法到达高原腹地而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甚至产生误解的国际友人们,不断提供新时期高原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成果,为丰富“中国故事”提供大美青海生态文化建设的好素材。
省委党校教授索南旺杰:
青海世居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对保护环境具有先天优势,培育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助力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应注意处理好指导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应用、自然科学知识与传统生态文化的互动、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的共生、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实践、生态保护与多元协作的共治“五种关系”。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系统整合优化青海传统生态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提高公众的生态素养。要高度重视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重视建构国家公园本身的文化多样性,鼓励在地民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规划和管理,确保旅游开发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受益机制,让他们成为生态文化传承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文化内涵,通过专业的讲解和体验活动,让游客真正领略生态文化的魅力。同时,要积极构建生态保护多元协作的共治体系,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环境治理模式,组建牧民、专家、行业主管部门等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集体与个体的优势,促进环境治理的创新发展,实现需求分析和项目选择的民主化。
青海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马成俊: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生态知识,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为,并在各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弘扬的同时,引导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设立专项资金,设立青海省各民族生态文化整理研究的有关攻关招标课题,吸引更多生态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承担这些课题的研究,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各民族生态文化进行联合攻关、系统研究。在产出系列成果的同时,向省委省政府或国家有关部门提交切实可行的研究报告。同时,由于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需要联合西藏、甘肃、云南等地专家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做整体规划和研究,形成系统的生态文化研究成果。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