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每年可做1000000000杯!这座小城“咖位”大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陶韬

近期,全球咖啡豆价格暴涨的消息牵动着“咖友”们的心。不少人感叹,还好身边有9.9元一杯的平价咖啡成为“续命神器”。而位于江苏的中国“最强县级市”昆山,就是9.9元咖啡背后的城市。

图片

昆山企业烘焙的咖啡豆。记者 陶韬摄

这座不种咖啡的城市,“承包”了全国近60%的生豆烘焙量,也就是说,全国每制作3杯咖啡,将近两杯是在昆山烘焙,这里每年输出的咖啡豆可以做出10亿杯咖啡。

迄今为止,昆山聚集了星巴克、瑞幸等40余家咖啡头部企业,从一粒咖啡生豆到一杯咖啡,昆山打造出了一条“舌尖”上的千亿级产业链。

昆山,一个不种咖啡的地方,是如何成为“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的?近日,记者来到昆山综保区实地探访。

从无到有,拿下国际“咖位”

来自埃塞俄比亚、巴西、乌干达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咖啡生豆,来到昆山,加工成为风味不同的精品熟豆后,再从昆山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这已是发生在昆山的日常。

提到昆山咖啡产业,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无中生有”。

无,是因为这里并不种植咖啡豆;有,则是从引入第一家生豆加工厂、培育第一个咖啡品牌开始,建起了一个个咖啡创新产业园、烘焙基地、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等“咖啡地标”,从咖啡生豆仓储分拨、平台交易、研发烘焙、品牌销售等环节入手,架构出一条咖啡产业链。

图片

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记者 陶韬摄。

图片

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记者 陶韬摄

“昆山在发展咖啡产业初期引进一些头部企业,通过这些头部企业完善咖啡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过程。正是因为昆山完整的产业链,瑞幸才能实现9.9元的低价,这也是昆山咖啡产业的方向——尽量用最低的价格做到好的质量。”昆山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邵志强和记者讲起自己亲历的“咖啡故事”。

昆山与咖啡的故事要从七八年前讲起。

2017年,昆山亿政咖啡公司在昆山成立,成为这里引进的第一家咖啡企业。

昆山不种植咖啡,当时也没有形成咖啡产业链,但因为当地位于长三角这个咖啡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以及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便利的贸易流通环境,吸引了首家咖啡企业在此一试。

开始接触咖啡企业后,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昆山发现,隔壁上海人爱喝咖啡的生活方式,不就是未来咖啡产业的潜力吗?于是,昆山主动出击,成立了综保区招商团队。为了和客商有话可聊、更加专业,综保区招商团队“恶补”起了咖啡知识。广泛拜访咖啡业内企业、从业者,面对面推介园区、推进项目,介绍昆山造咖啡的区位、产业优势,展示昆山的实力和诚意,寻找合作的可能性。

图片

浙江人唐旭凯在昆山创立了咖啡品牌“诺丁顿咖啡”。记者 陶韬摄

主动了,就会有故事。2021年,在上海做咖啡生意的浙江宁波人唐旭凯正处在低谷期,投资千万在上海、南京开设的高端咖啡店生意并不如预期,他琢磨着想要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只开小店。

和招商团队接触、实地考察之后,一拍即合。他决定来昆山综保区创立自己的咖啡品牌,也就是现在的“诺丁顿咖啡”。

“真金”、“亿政”等第一批咖啡企业落地昆山后,在业内一传十、十传百,成了无形的活招牌,昆山也逐渐在“咖啡圈”声名渐起。

当时,星巴克正在几个意向城市中选择,昆山表示能够在计划时间内拿出120亩且符合规划条件的净地。于是,星巴克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大型烘焙工厂落地于此。

咖啡行业头部企业的到来,让昆山与咖啡的缘分越来越深:

2023年6月,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启用,储存量可达5万吨,解决了咖啡生豆存储湿度高了容易发霉、低了则减损风味的难题;今年5月,国际咖啡品鉴者协会正式授予昆山“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称号……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多地优质产区的咖啡生豆,正抢“鲜”运抵昆山。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昆山“造咖啡”有着清晰逻辑:从工业烘焙起家;再做好生产性服务业,重视仓储、物流,建造了5万平方米的咖啡生豆仓、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将全球的咖啡原料都集中在昆山;有了以上的基础,也就有了贸易的可能。

500余家咖啡店,打造“新饮力”

“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是奥地利作家彼得·艾顿博格的名言,后来成为咖啡业界最著名的一句广告词。

据新华社报道,昆山已有500多家咖啡店。我们通过3杯咖啡,可以一窥这里的“新饮力”。

第一杯咖啡,喝的是昆山待客的“招牌”。客商、考察团来到昆山,必去的咖啡店,是位于昆山咖啡产业创意中心的诺丁顿咖啡“旗舰店”,这是很多来客在昆山喝的第一杯咖啡。

图片

诺丁顿咖啡从咖啡豆、纸杯、包装、制作设备均为“昆山制造”。记者 陶韬摄

“你看到的这杯咖啡,从咖啡豆、纸杯、包装、制作设备,全部是‘昆山制造’。”诺丁顿咖啡创始人、“90后”唐旭凯自称是“在昆山做咖啡的浙江人”。

唐旭凯介绍,“诺丁顿”2021年成立于昆山,只开“小店”。目前,仅在昆山就有十几家门店,在全国共有200多家门店,主要分布在北京、重庆及长三角区域。

第二杯咖啡,是用来“闻”的。昆山亿政咖啡有限公司H学研中心咖啡院长李庆如此介绍。

图片

在昆山发布的国产首款咖啡闻香瓶。记者 陶韬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闻香识雅有着独属的浪漫与仪式感。不久前,国产首款咖啡闻香瓶在昆山发布,为咖啡从业者提供更具“中国风味”的选择。

“你闻一闻这杯拿铁,有没有烤杏仁、烤花生和黑巧克力的味道。”李庆介绍,咖啡闻香瓶是咖啡品鉴者用于矫正和丰富风味库的工具,也是咖啡品鉴师资格考试的用具,便于研发人员以及品鉴师对咖啡风味的记忆和训练。一直以来,市场上主要以法国、韩国等国家生产的闻香瓶为主,这次实现了国产替代。国产咖啡闻香瓶包含花香类、浆果类、坚果类等48种常见咖啡风味,相较于欧洲的咖啡闻香瓶,香味更还原我们日常能闻到的味道。

图片

咖啡从业者李庆(左)传授“闻”咖啡的知识。拍友 菲菲摄

第三杯咖啡,山丘咖啡主理人王皖用昆山本地烘焙的咖啡豆做了一杯手冲咖啡。

“刚开店时使用的咖啡豆,产地和加工地都是国外,现在使用本地烘焙咖啡豆的占比在不断提高。店里的咖啡杯已经全部换成本地制造,成本也更低了。”王皖介绍,2019年在昆山开了这家小众精品咖啡店,见证了昆山从只有零星的几家咖啡店变为“咖啡小城”。

图片

山丘咖啡推出了咖啡课,已有十来位学员学成开店。记者 陶韬摄

王皖观察,自从昆山有了本地烘焙豆,本地人对喝咖啡的热情也逐渐高涨。从数据来看,刚开店的时候每天一般卖出50杯,而现在哪怕价格涨了不少,每天普遍能卖出150杯至200杯。店里还推出了咖啡课,先后接待过几十位学员,现在外出开店的就有十来位。

这些特色各异的咖啡店,补足了市民生活里的“含咖量”,更是昆山咖啡产业的活招牌。

以咖啡为媒,期待更多“牵手”可能

上海被称为“咖啡之都”,而昆山获评“国际咖啡产业之都”,两字之差,区别何在?

“这两个称号,一个着重消费端,一个着重生产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认为,“咖啡之都”是指消费端市场及咖啡文化的普及,而“国际咖啡产业之都”则侧重于从“一颗豆子到一杯咖啡”的产业化过程。

图片

不少昆山“咖友”选择在休闲时间做一杯手冲咖啡。记者 陶韬摄

昆山发展咖啡产业得益于三点优势:首先,身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和企业资源,是招商的重要资本;其次,在地理位置上,身处长三角,靠近上海等咖啡消费重点城市,畅通的不仅是交通之路更是对外交流的通道;第三,昆山外资企业较多,“国际化”程度高,对咖啡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

《全球咖啡产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到26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全国咖啡消费者总数接近4亿人,咖啡年消费量达28万吨,实现消费群体规模和人均消费量双增长。

图片

昆山“国际化”程度高,对咖啡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记者 陶韬摄

对于昆山来说,获评“国际咖啡产业之都”,意味着“咖位”得到了认可,也正以咖啡为媒,寻求更大的发展前景。

记者了解到,目前昆山针对烘焙设备仍需进口的问题,正瞄准咖啡装备制造产业,也在谋划与浙商合作,打造咖啡品牌,特别是探索浙江电商和咖啡产业相互赋能。

图片

昆山企业烘焙的咖啡豆。记者 陶韬摄

曾刚认为,探索“咖啡+”,可以从品牌建设、咖啡口味创新等角度入手,“现在新式茶饮遍布,同样作为热门饮品,能不能打造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咖啡呢?假设一下,如果有一个昆山咖啡品牌全球知名,能够向国外输出中国的咖啡产品和咖啡文化,对于当地的知名度也大有益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