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这座“平急两用”的滞涝池原来是吸收雨水的“大海绵”!

  近日,记者来到贵州航空产业城规划展览馆,滞涝池边醒目的标语“自然渗透 自然积存 自然净化”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放眼望去,整个滞涝池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通过项目实施,这片区域从易涝积水的隐患区,逐渐变成能吸纳雨水、造福市民的海绵城市示范点。”安顺市海绵城市试点中心城区市政综合管网建设项目(施工)-虹山湖公园海绵城市科普展示提升项目(一期)-北航路延伸段施工负责人韦升富告诉记者。

  贵州航空产业城规划展览馆周边汇水面积广袤,降雨时大量雨水迅速汇聚,形成较大的排水压力,加之周边地势坡度较大,雨水径流量大且流速快,极易引发城市内涝。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总体部署,采用源头减排措施,于今年8月中旬在此处建设一座建筑面积498.7平方米的滞涝池,并于今年10月完工。前池、小流槽、微型池等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汇聚起来发挥了大作用。


图片
滞涝池醒目的标语“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

  韦升富介绍,滞涝池的建设与市政管网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错峰排水体系。降雨期间,市政管网负责收集城市各个区域的雨水,并将其有序引导至滞涝池,雨水通过周边排水系统及地表径流汇入前池、小流槽,在微型池内对雨水进行初步消能。雨水流入滞涝池后,池内大容量空间可暂时存储,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涌入排水管网造成堵塞与泛滥。雨水在滞涝池中停留期间,池内的水生植物便开始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经过沉淀、吸附等一系列过程,使雨水的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当雨势减弱,经过净化的雨水再通过排水管网,缓慢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或是用于周边景观灌溉、道路清洁等市政用水需求,实现雨水的错峰排放和资源化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平急两用’功能设计彰显了其高度的实用性与灵活性。在非雨季时段,滞涝池化身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所,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利用率;一旦雨季来临,尤其是暴雨倾盆之际,滞涝池则迅速切换至应急防汛模式,全力发挥其滞蓄雨水、调节径流的核心功能,为城市的排水安全保驾护航。”韦升富说。



图片
滞涝池中的植被可对雨水进行净化

  滞涝池周边多种海绵城市植物错落有致地分布,这些植物不仅营造出优美宜人的景观氛围,更是雨水净化的 “天然卫士”。它们的根系能够吸附雨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过滤悬浮杂质,从而有效提升雨水水质,减少雨水直接排放对自然水体的污染负荷。同时,配套设置的休闲座椅,为市民打造了舒适惬意的休憩角落,使人们在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生态的过程中,深入领略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福祉与变化。


  该项目的建成使用,是安顺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力见证与生动诠释,它不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涝治理方案,更成为海绵城市理念推广普及的鲜活教材。同时,也为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建造以及功能优化等方面,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与成功范例。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希 实习记者 周雪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