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作“课堂” 重庆缙云山擦亮自然教育金招牌

冬日的缙云山,云雾缭绕,美景如画。在莽莽林海中,除了鸟儿啼叫外,还有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惊奇声和欢笑声。这是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缙云山保护区”)常态化开展“漫步缙云”自然体验活动的一个场景。

图片

缙云山保护区是全国较早进行自然教育探索的保护区之一(重庆市林业局供图)

从2012年起,缙云山保护区积极探索自然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在全市率先发起“漫步缙云”(前身“云中漫步”)自然教育主题品牌自然讲解员培训,在确保生态承载力和自然资源保护、科研任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自然教育开始在重庆萌芽。

与教室里的课本知识教育相比,自然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大自然作为“课堂”,以参与体验为主,引导公众走进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十几年前,学校就注重对学生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到缙云山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不仅能改变他们的思想,也能激发大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并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重庆北碚区天印小学书记、校长李雨霖(原朝阳小学校副书记、副校长,状元小学校书记)回忆,当时带着孩子们亲密接触大自然,观察动植物,活动很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郑利梅缙云山保护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原先在保护区的大门售票、宾馆值班、森林防火监控等多个岗位工作。2013年,机缘巧合下,她“转型”从事自然教育工作,开始系统学习流水学习法等自然教育体系,逐步成长为一名自然教育导师。

“我是自然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很庆幸缙云山保护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理解和传播。”郑利梅表示。依托“漫步缙云”,缙云山自然教育基本形成了“漫步缙云·自然有发现”“漫步缙云·书香漫缙云”“漫步缙云·美自然之美”和“漫步缙云·守护缙云山”四大主题系列活动,让缙云山自然教育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13年,缙云山保护区发起“笔记缙云山·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活动,邀请国内多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者、自然笔记爱好者、艺术家、师生等群体,以手写和手绘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候,探究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和理解。

随后,缙云山保护区还连续承办八届“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累计征集25万余件自然笔记作品,参赛少年儿童和亲子家庭超过百万人次,润物无声地传递“爱物知恩、节用惜福”的生态价值。如今,缙云山保护区建成了“1+3+5”自然教育基地体系,即1个自然教育中心、3条自然小径、5个自然教育站点,为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提供平台。

缙云山的志愿服务也正从“山上”拓展到“城中”——率先建设全市首个“青山驿站”的缙云山保护区,在渝中区鹅岭公园建设“漫步缙云·青山驿站”项目,打造首个融自然教育体验、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青山驿站。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缙云山保护区将围绕“主题活动品牌化,志愿服务体系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建强自然教育知名导师和专业志愿者团队,面向全社会、全年龄段,打造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促进自然教育与文化、艺术、旅游、康养、运动等领域融合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罗茗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