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很多别具一格的观点,此次主要分享其中的三个。
作者写道,人的一生有三次妥协: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或早或晚都有父母无所不能的形象突然幻灭的一刻——原来父母也有做不到的事,也会有拼尽全力却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觉得自己有“经世之才”,慢慢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是最难做到的一种妥协,家长们不管自己多普通,起初都会觉得自家孩子特别聪明、某些方面有着天赐才华。那些又自律又有成就的家长们就更不用说了,总觉得应该一代更比一代强。
接受普通,是不是甘于平庸?当然不是。
作者认为,宁愿相信天赋的人太多了,不相信努力的人也太多了。要向上生长,得做到不溺爱自己。
作者将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低级的欲望和高级的欲望。
低级的欲望,比如玩游戏、刷视频,是“顺应人性”的事情,是自发进行,还经常放纵到“一发不可收拾”。
书中举了个例子:作者的朋友,简而言之就不是我们认为的普通人。他们一起去出差,他朋友看了一路书,还写了两篇文章。作者问他朋友,是不是看书和写作对他来说像呼吸一样轻松。他朋友说,比吃蟑螂都恶心,不过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要经常去做那些“吃蟑螂”的事,他慢慢就习惯了。
当角色是父母,哪怕孩子不愿意学,我们也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他去学。当角色是自己,我们常常溺爱自己去满足各种低级欲望。所以,别对自己太好,像对孩子一样对自己。
作者拿出了认知领域的一组概念:舒适区——训练区——挑战区,认为不要随随便便上挑战区,而应该在舒适区疯狂试探。
比如练习跑步。像多年来从不跑步的人,不跑步就是舒适区;想要开始跑步,就要让自己从舒适区与训练区的边缘——快走开始,再逐渐过渡到跑步。如果第一天就挑战10公里,那就是直接把自己扔到了“挑战区”,甚至是“恐慌区”,可以预见为“入门即放弃”。
“要跳起来摘桃子”。小目标要定在比自己的能力稍微高出一点、又不至于高得够不着的地方,即在舒适区边缘疯狂试探,不断地把“训练区”变成“舒适区”。
比如:要烘焙,你做好了100个不开裂、不回缩的戚风蛋糕了吗?要减肥,你重复撸铁一万次了吗,跑够100公里了吗?要写文章,你认真做过分类积累了吗,写够过100万字了吗?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愿普通的我们,一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