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诊治要点一览|临床必备

导读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本文主要综述了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概述及临床表现


GIST年发病率接近百万分之二十,平均发病年龄65岁,男性与女性发病率相当。胃和小肠是GIST最常见的原发部位,结直肠、食管及胃肠道外GIST少见。


GIST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等,少部分病人因体检或诊治其他疾病偶然发现。


诊断


临床上诊断GIST困难,术前确诊率低,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必不可少,此外还需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病理组织学等。


内镜检查:内镜超声对于判断肿瘤部位、起源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尤为重要。CT尤其是增强CT为GIST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肿瘤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周边器官毗邻、血供及远处转移等情况。MRI对特殊部位如直肠、盆底区域或肝转移GIST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PET-CT扫描适用于靶向药物疗效的早期评价,不推荐常规用于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


病理学诊断:GIST病理学诊断应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组织学上,GIST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可呈上皮样细胞型及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免疫组化推荐常规检测CD117、DOG-1、CD34、SMA、S-100、SDHB及Ki-67等指标,其中特别强调联合使用CD117及DOG-1标记。基因检测应至少包括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对于野生型、部分疑难病例尤其是复发或继发耐药病例,可考虑行二代测序(NGS)。


治疗


原发局限性GIST患者在术后5年的生存率可高达60%左右,而对于进展期的患者来说,该类患者预后不佳,通过应用靶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可获延长生存期。


1.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局限型或潜在可切除GIST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手术目的是达到R0切除。手术切除方法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下切除手术及胃肠镜下切除手术。开放手术在当今应用最多、最成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GIST正在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切除。一般认为,肿瘤<5 cm、位于较好切除部位,如胃体前壁、胃大弯侧,可考虑采用腹腔镜切除。


2.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伊马替尼是治疗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在术后治疗、术前治疗中广泛应用。


术前治疗:我国专家共识认为,对于原发局限性GIST,需要考虑采用伊马替尼术前辅助治疗。目前认为,伊马替尼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术前进行治疗,6~12个月是最佳的手术时机,若将患者术前治疗时间过度延长,容易导致继发性耐药情况发生。


术后辅助治疗:中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术后应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初始推荐剂量为400 mg/d。PDGFRA外显子18D842V突变GIST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不推荐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Χ2-kit外显子9突变及野生型GIST能否从辅助治疗中获益还缺乏证据。


不可切除及转移复发GIST的药物治疗:伊马替尼是一线治疗药物,首次剂量为400 mg/d,若该药物治疗有效,可以持续进行用药。舒尼替尼是二线治疗药物,也是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若患者存在局限性进展,采用伊马替尼增加剂量治疗。若患者上述治疗失败,可对患者应用三线治疗药物。


3. 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包括尼罗替尼、索拉替尼等。尼罗替尼主要靶点包括PDGFRA、C-Kit,对于部分耐药的基因突变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少。索拉替尼是多靶点激酶抑制药物,能对多种存在于肿瘤表面细胞的激酶进行抑制,对细胞分子信号传导通路进行抑制,对肿瘤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4. 其他治疗措施


包括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对于不能耐受TKI治疗或TKI耐药患者、不可手术切除、R1或R2术后及复发患者,当其他治疗措施无效时,可考虑放射治疗。此外,免疫治疗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GIST研究者关注。然而,这些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等.胃肠间质瘤全程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0):1109-1119.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8,4(01):31-43.

3. 熊建波,罗贤施,李正荣,等.胃肠间质瘤治疗新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01):94-98.

4. 韦振轩,周永淳,张伟,等.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22,41(07):194-198.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