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11日讯(全媒体见习记者 宋科铖)前段时间,安徽巢湖市博物馆三件象牙文物长满霉菌的情况引起了公众关注,人们纷纷关心“自家”博物馆是否也会有这种情况,同时也为全国的文物工作敲响了警钟。12月11日,记者走访长沙多家博物馆,均未发现文物发霉的情况。文物修复专家表示,南方地区湿度大容易滋生霉菌,杜绝文物发霉重点在“防”。
南方潮湿,博物馆会给文物控温控湿
“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被时间洗礼过的文物已极为脆弱,因此文物保护也面临重重困难,霉菌正是其中之一。”长沙简牍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者胡冬成说,“湿度过高、通风不良或是有机物残留,都是霉菌出现的原因。”
“其实在我们南方地区,文物容易滋生霉菌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胡冬成表示,“很多文物本身就是有机材料,是最容易滋生霉菌的类型,加上南方湿度更大,所以文物会发霉是很正常的问题。”
胡冬成介绍:“霉菌微生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是温度在25℃—30℃,湿度在80%以上。因此一般博物馆都会给文物创造一个温度在18℃—22℃之间的恒温环境,并将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但受四季变化、雨季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温度和湿度都需要随时调整。”
霉菌10天就可以“吃”掉一枚简牍
“我遇到过文物发霉的情况。”胡冬成告诉记者,1993年他就开始了文物相关工作。之前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时,每天早上7时30分他都会赶到长沙市老博物馆建在地下的库房,处理从地下沁上来的水渍,排气通风,并巡检。
“1999年9月13日,早上8点30分,我在长沙市老博物馆的地下库房巡检时,发现第四号架子的简牍上有个头发丝大小的黄点。”发现不对劲了之后,胡冬成继续检查完又找出了两份简牍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不正常,于是立马向上级反映,处理这一情况”。
接到消息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和领导立即赶到库房,并带着标本到湖南大学实验室化验,同时联系北京的文物保护专家研究处理方法。
(长沙简牍博物馆的简牍。)
“我们当时尝试了多种方法,比如乙醇、霉敌等药物灭杀,最终筛选出一种效果最好的来控制这些霉菌。”胡冬成说,“其实只要发现早,处理迅速,很容易就能抑制霉菌的生长,挽救并不困难,影响也不会很大。”
但好处理并不代表不严重,胡冬成介绍,“霉菌等微生物传播迅速,如果不及时发现,仅需10天时间,霉菌就可以将一枚简牍‘吃干净’。”
杜绝文物发霉,重点在“防”
“现在对文物发霉问题的处理主要是在预防。”胡冬成说,“为文物创造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喷一些防霉剂,也可以有效杜绝霉菌滋生。如果出现了只要能早发现早处理,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大。”
“在维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责任是重大的,即使在同一个库房里也会有不同的环境,有些地方就需要更加重点地观察。”胡冬成说,现在,长沙简牍博物馆每天对文物的巡视检查,随时把控对温度湿度的调节,并每周进行设备维护、报告文物现状,杜绝出现文物保护不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