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河湟史绵延不绝,编织成了源远流长的人文脉韵,凝结成了厚重又耀眼的河湟文化,薪火相传,万古流芳。”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的柳湾村,这里本是西部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因出土大量精美彩陶而蜚声海内外,并被誉为“彩陶的故乡”“彩陶的王国”。自2021年7月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选派驻村工作队以来,柳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员们常年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用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推动柳湾村迈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台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柳湾村四社的农田灌溉长期依赖柳湾泉水。然而,铁路隧道施工导致泉水源头堵塞,水位下降,供水不畅,村民的农田只能“靠天吃饭”,部分土地甚至因无法灌溉而撂荒。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走访村民听取意见,与村“两委”反复讨论后,提出从铁路隧道出口铺设水管并修建蓄水坝的方案。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西平检察院党支部和西宁铁检院党支部共建专项经费解决,项目总投入三万余元。村民也自发加入施工,有的搬石料、有的砌砖筑渠,齐心协力。
秋收结束后,一条储水量达1500立方米的水渠正式完工,惠及80余户村民,灌溉面积达到100亩。“驻村工作队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有了这条水渠,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村民们感慨万分。
这条水渠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灌溉难题,也串起了干群之间的信任纽带,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夜幕降临,柳湾村华灯初上,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头巷尾。村民们走在明亮的路灯下,笑声与脚步声交织,充满生活的温度。
几个月前,村里的48盏路灯因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导致村里夜晚一片漆黑,村民夜间出行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主动承担起维修任务,积极筹措资金,协调施工团队进行全覆盖修缮。如今,村里的路灯重新亮起,照亮了主干道和公共区域,彻底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题。
“晚上出门走哪儿都亮堂堂,安全又方便,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村民说道。明亮的灯光不仅照亮了道路,也点亮了村民心中的希望。
柳湾村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以理论武装头脑,以宣讲凝聚共识,把学习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田间地头、村委会议室、文化广场,工作队通过多种形式向村民宣讲党的政策,拉近政策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政策好,但我们不懂怎么用。”在驻村初期,村民们的这句话让工作队意识到理论宣讲的重要性。2024年“一号文件”宣讲号角吹响后,柳湾村驻村工作队将村级广场变成大讲堂,现场组织村民开展集中宣讲活动,通过“语言+黑板报”的形式,把“ 一号文件”中的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内容原原本本宣传到位,并就春耕备播、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现实问题答疑解惑,让村民看得懂、记得住、读得透2024年中央“ 一号文件”的精神。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将理论宣讲融入固定党日活动,扎实推进法律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季度一次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省检察院的党员干部们围绕乡村振兴政策、扫黑除恶、公益诉讼、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等主题,根据受众群体、年龄特点、文化水平差异等,做到个性化、精准化宣讲,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语言说话,讲好党的理论、法律政策和新时代故事,确保理论宣讲贴近群众需求、贴合实际工作。
从修建水渠到点亮路灯,从理论宣讲到普法宣传,柳湾村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组织的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他们用一件件小事解决百姓身边的难题,用脚步丈量民生冷暖,用行动传递党的温暖。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郑晓斌说:“乡村振兴不仅要为群众办实事,更要带动大家一起干,让幸福生活更长久。”在未来的工作中,柳湾村驻村工作队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更多“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带领村民在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