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经历时间的漫长考验。可能你难以想象,你此刻正在看的某一本书,在历史上曾经被很多国家禁止过,后来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它们的完整版才得以重新回归。这些“失而复得”的经典到底有哪些?曾经究竟为何遭禁?
“一个市民的自白”三部曲
作者:[匈牙利] 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余泽民
因为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20世纪的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德国文学批评界更将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穆齐尔、卡夫卡并列。他是20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和孤独的斗士,一生困顿颠沛,流亡41年,最后客死异乡。
马洛伊在1948年永远离开了故乡,开始流亡之路。自从他流亡后,匈牙利查禁了他所有作品,马洛伊至死也没有回到那片土地。从远走异乡,到返回故土,再到主动流亡,他耳闻目睹了昨日的欧洲,亲身经历了一种文化的坍塌。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全身心地投入写作,留下了大量卓越的作品。
马洛伊·山多尔
“一个市民的自白”三部曲是关于他“自己的故事”,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真正代表其作家任务”的作品。
但这部自传性质的作品,跟他的人生一样命运多舛,经历了被迫删减、官方查禁、遗稿重现等曲折的道路。直至出版80多年后,我们才得以看到它的完整版。
1934年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前两部《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和《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时间跨越世纪,空间纵横欧陆。由于他在作品中过于坦诚和翔实的记录,他的亲戚对书中的许多细节表示不满。甚至当年的一位神父教师以名誉受损为由,把他告上法庭。迫于这种现实原因,马洛伊对初版作品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将部分事实隐藏起来。所以在往后的近80年时光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删减版,此前引进的简体中文版,是以1936年后的删节本为底本翻译的。
直至2020年,匈牙利语译者余泽民先生补译了所有被作者删减的文字,以及翻译了马洛伊最重要的遗稿——“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三部。
第三部曾在马洛伊的日记中多次被提到,但从未有人见过手稿。直到1997年,布达佩斯的裴多菲文学馆才从他的遗物中发现这份“沉默的自白”。自此,《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终于与读者见面,马洛伊·山多尔的自传三部曲终成完璧。
“亨利·米勒自传三部曲”
作者:[美国] 亨利·米勒
译者:袁洪庚 杨恒达 职茉莉
亨利·米勒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文学绕不开的一位必读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坛上的许多思潮和流派中均有米勒的影子,他的独特文体风格,在杰克·凯鲁亚克、约瑟夫·海勒、诺曼·梅勒、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等当代小说大家的代表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他的创作观影响过一代又一代美国作家,但也正是他的作品,曾经遭禁30年。1934年,他“自传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北回归线》一经出版,就招致极大的争议,正统的文学评论家认为米勒的作品不应该被出版,因为其“像一股汹涌澎湃、无法遏止的溪流,从狂想到肮脏,从肮脏到色情”。《北回归线》的遭禁,也连带了后两部作品《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
亨利·米勒
但即便遭禁,米勒的作品还是得到了庞德、贝克特、艾略特等名家的盛赞。塞缪尔·贝克特把《北回归线》称作“现代写作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直到1964年,美国最高法院才最终推翻了州法院关于《北回归线》淫秽的裁定,理由是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随着米勒作品的解禁,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其极为独特的文学价值。
亨利·米勒到底写了什么,能让爱他的读者欣喜若狂,又让恨他的读者咬牙切齿?不妨走进亨利·米勒的世界,感受他的文字魅力。
《发条橙》
作者:[英国] 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杜冬
1961年,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写出了一部惊世之作《发条橙》,不但入选《时代周刊》“英语小说百强”。还催生出库布里克的同名经典影片。但《发条橙》由于全书充斥着暴力、犯罪等一系列会引起读者生理不适的情节而一度被列为禁书,库布里克改编的同名电影也遭受了相似的命运。
安东尼·伯吉斯
伯吉斯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说教,而是展示。书中对自由意志的讨论正体现了这一点。小说对青春迷失的写照,对自由意志的反思,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发条橙”也成为一个重要意象,被写入流行文化。
本版《发条橙》基于英国未删节版翻译而成,并沿用1972年企鹅出版社的经典封面形象,书中还可以一窥安东尼·伯吉斯的宝贵手迹,为你全方位还原这部经典。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美国] J. D. 塞林格
译者:施咸荣
海明威当年这么评价塞林格:“老天,他可真是才华横溢!”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成为跨越年龄层、跨越族群,跨越时代的文学符号。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坦诚倾诉了青春期隐秘的心思,村上春树自己翻译了此书的日文版,他说:“这是一部认真探索一个人该如何在这世间‘安放自我’的作品。”
塞林格借笔下霍尔顿之口,坦诚倾诉了青春期隐秘的心思,勾勒出一个人在成长中与世界和解的经过。但这样一部作品,出版当时遭到各方的抵制和打压。村上春树曾在译后记中如此谈到:
“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人反对它的理由不外乎是‘脏话太多’。孩子们把英语课外书《麦田里的守望者》带回家捧读,引得家长震怒并投诉到学校的事例仍未绝迹。这恰恰证实了《麦田》这部小说中蕴含的‘反叛精神’,并非仅仅停留在‘脏话太多’这样的皮毛层面。
J. D. 塞林格
太平盛世之所以要不断地找《麦田》的茬儿,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不够文明。其根本原因是:少年霍尔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于学校和社会的既成系统清清楚楚地、毫不畏惧地,从灵魂深处喊出了一声:NO!他的反抗姿态,无论在任何时代对年轻人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事实如此。霍尔顿痛切的呐喊,穿透了读者的皮肤,渗入了人们的骨髓。”
你是否也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温暖?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在这几十年里,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感到‘我不是孤单一人’。这还不是一种伟大的成就吗?”
《小鹿斑比》
作者:[奥地利] 费利克斯·萨尔腾
绘图:[法国] 本杰明·拉贡布
译者:陈壮鹰
提起《小鹿斑比》,你也许首先会想到迪士尼1942年出品的经典动画,动画片用纯美的画面和温馨的故事讴歌了“爱、成长与生命”,用小鹿斑比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生活。与迪士尼动画片相比,《小鹿斑比》原著的主题更加深刻,你想象不到的是,这部作品曾被德国纳粹焚毁,命运坎坷。
《小鹿斑比》最早于1923年在维也纳出版。1936年,《小鹿斑比》被纳粹德国列为禁书,因为它是“关于欧洲的政治寓言”。次年,迪士尼公司将《小鹿斑比》的电影改编权收入囊中,抹去了原作中所有的隐射。
费利克斯·萨尔腾和孩子们
随着德国吞并奥地利,萨尔腾逃离维也纳,流亡到瑞士苏黎世。他的别墅、财产和全部藏书于1938年被纳粹政府没收。1941年,德国撤销了萨尔腾的公民身份,他无法在瑞士合法工作,晚年生活陷入拮据。
直至去世,萨尔腾都没有来得及回到故土,最终长眠于瑞士苏黎世,享年76岁。他留给我们的《小鹿斑比》不仅是一部写给儿童的小说,更是一部写给成人的、充满隐喻和人生哲理的小说,充满了萨尔腾的“呼救”,以及“对同时代人的反思”、“对理解当下境遇的尝试”。
《尤利西斯》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萧乾 文洁若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曾是一本争议极大的小说。《尤利西斯》在杂志上连载的时候,就饱受争议。1921年,它被英美两国列为禁书。
1922年,在当时各大出版商都不愿意出版这部禁书,以各种理由拒绝的情况下,莎士比亚书店创立者西尔维亚·毕奇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促成了《尤利西斯》在法国的出版。不仅如此,毕奇还给了乔伊斯一个巨大的惊喜。
毕奇在《莎士比亚书店》中如此回忆:“几分钟后,我就敲开了乔伊斯家的门,把第一本《尤利西斯》交到他们的手上,那天正好是一九二二年二月二日。”那天正是乔伊斯40岁的生日,《尤利西斯》的出版,当然是给他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作者:[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黑马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在他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状态下好不容易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但这部作品的命运,与劳伦斯创作它的艰难过程一样坎坷。
这部作品在20世纪上半叶引起巨大争议,在英美遭禁长达30多年。直到1960年,审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案震动世界。通过6天的辩护,35位名流为之做证,这本书的全本才终于得以公开发行。
D.H.劳伦斯
修订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企鹅未删节版为底本,名家全译,并特别收入劳伦斯自辩长文,呈现作品的初始模样。
你还知道
哪些曾经被禁的经典?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