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丹江口水库北侧,一个猕猴桃小镇正在成长

凛冽的寒风吹不过秦岭,当北方进入寒冬时,秦岭腹地,伏牛山脉,树木依然一片葱茏。山林中,攀援在大树上的野生猕猴桃,藤条上偶尔还有小鸟停驻。

位于伏牛山中的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同时也在丹江口水库北侧,南水北调水源地范围内,这里是世界上野生猕猴桃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以猕猴桃为主要产业的新兴生态产业正在崛起。

图片

11月26日,航拍西峡县猕猴桃小镇和彩色公路。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南北分界,藏在丘陵中的宝藏

很难说清楚,西峡县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这个秦岭南麓、伏牛山脉中的县城,位于河南、陕西、湖北三省交界处,濒临丹江口水库,境内丘陵起伏、山势连绵,北部有群山作为屏障,挡住了南下的北风和寒潮,南部的丘陵间,水网纵横,河流密布。这里常年湿润温暖,年均温15.2℃,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达236天,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是猕猴桃天然的生长地,也是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的交叉分布区域。

长期从事猕猴桃研究的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副院长马志尧介绍,西峡县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之一,目前境内野生猕猴桃的分布面积达到40万亩。这里也是最早进行猕猴桃栽培的地方,千百年来一直以猕猴桃为主要产业之一。

“全世界猕猴桃属有63个种,我国有59个种、43个变种,而西峡就有57个种、38个变种,因此,西峡也是世界猕猴桃天然基因库。”马志尧说。

西峡县丁河镇处在丘陵山区,是当地主要的猕猴桃产地。当地负责人介绍,丁河镇有优良的猕猴桃生产条件,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农业设施相对落后,猕猴桃并没有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

南水北调对口帮扶项目为开发猕猴桃这个宝藏带来了契机。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对口协作中,丁河镇开启了猕猴桃小镇建设项目,项目覆盖丁河镇的6个行政村,包括产业园区、休闲观光、电商物流、保险冷库、交通设施等。2020年,该项目全部建成,使用北京市对口协作资金5687万元,撬动资金1.3亿元。

在对口协作中,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诞生,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品牌建设,无不包括在内。数据显示,当前,丁河镇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2.35万亩,年产鲜果3万吨左右。其中包括猕猴桃专业村12个、专业合作社21个、2个万亩猕猴桃人工种植基地示范区,拥有大小保鲜冷库66座,从业农户6000户左右。

特色小镇,重建一座新的家园

11月26日,丁河镇木寨村,彩色的公路穿过村庄,爬上丘陵,消失在丘陵的另一侧。村口的公路旁,一座小小的骑行驿站前,一队骑行爱好者正停在这里休息。

骑行者队伍中多是老人,一位70岁的骑行者告诉记者,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这里骑行一次,山间公路两侧风景秀丽、树木茂盛、氧气充足,非常适合骑行,而且沿途的村庄里多有骑行驿站,可以为他们提供休息、补给的地方。“我们最长可以骑行100公里,就在这片山区公路上绕圈。”她说。

骑行驿站的对面,是一座猕猴桃博物馆,博物馆讲述了猕猴桃的历史,还有这个山区乡镇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历程。驿站的后面,沿着一条笔直的村道一路进村,一侧是民居,另一侧是猕猴桃园和村民的菜地。此时,猕猴桃的采摘季节已过,菜地里各种蔬菜一片青翠,偶尔能看到村民在地里劳作。菜地中间也有一条步道,不少游客沿着步道穿越菜地,一直走进村庄的深处。

村里的一个广场前,高高的木质牌楼上写着“木寨村”“乡村大舞台”等字样,还镶嵌着猕猴桃装饰。牌楼前的平地上有村民晒的各种干货,广场两侧,盛开的月季和猕猴桃雕塑组成长长的篱笆……

木寨村原本并不是这样的,许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随着脱贫攻坚收官、乡村振兴推进,新的生态产业不断改变着这个村庄。对口协作的帮助也为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契机,村里的年轻人通过直播或网点销售村里的各种农产品,闲暇时接待游客,开拓新的收入来源。而作为猕猴桃小镇的典型区域,每年采收之后,木寨村的猕猴桃都会很快销售一空。

图片

木寨村里,随处可见的猕猴桃元素。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产业新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和传统的农业作物相比,猕猴桃的产值更高,也更稳定。“我们这里的新品种品质很好,价格和销路都不错,每亩地的效益可以达到2.5万元。新品种品质更好,新的栽培方法产量更稳定,农民也更喜欢种。”马志尧说。

一个猕猴桃小镇,影响的不只有这一个乡镇。在西峡县的丘陵之间,更多的乡镇和村庄,以及村庄里的人,正在被新的农业产业改变。

48岁的周春丽就是其中之一。周春丽在一家猕猴桃种植销售企业工作,一个月可以赚3000多元,一年收入三四万元。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已经干了近10年,虽然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多,却可以让她兼顾家庭,陪伴孩子长大。

周春丽工作的企业,由返乡创业的杜明源创办于南水北调通水的那一年,如今已经10年。10年中,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业务涵盖种植、加工、销售、农业服务等环节,每年销售猕猴桃鲜果3000多吨,日产精品猕猴桃20余吨,常年有众多村民在这里务工。

在整个西峡县,猕猴桃产业挂果面积达8.5万亩,产量8万吨,直接参与产业发展的人员达10万人。在猕猴桃重点产区,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自猕猴桃产业。

新的产业发展中,来自北京的力量不断帮助这片水源地上的人们。马志尧介绍,西峡县的猕猴桃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借助这里丰富的野生资源、适宜的气候环境,不断培育新品种,探索新的栽培技术。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以来,来自北京的资金、人才、干部不断帮助推进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来自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也长期在这里进行技术指导,将北京的技术运用到这片丘陵山区的农田和果园中。

千里之缘,两地的来与去

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西峡县还成为中草药的优良产地和食用菌的生产大县。

11月26日,西峡县丁河镇简村外,一座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园中,种植户贾成刚在自家的大棚中查看菌棒的生长情况。上一茬的香菇刚刚采收,下一茬还要几天才能长出来,菌棒上偶尔能看到小小的香菇。

图片

种植户贾成刚正在查看菌棒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两座现代化的大棚中,有各种智能设备,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等,每个大棚放置3000到4000个菌棒,每个菌棒可以盈利4元。

这些年来,香菇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每年都有北京的专家来指导他们新的技术,帮助他们培育和种植新品种。贾成刚2010年回乡种香菇,10多年中,经历了多次技术和品种更新,“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种的香菇品种没有现在好,采收的时候也麻烦,要拿刀片一个个割下来,现在都已经是免割的品种了,价格也更好,最早一斤1.8元,现在已经到6元了。”

农业产业变迁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对口协作资金支持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建设项目启动,在科研中心的基础上,还成立了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涵盖了西峡县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3个研究所和西峡特色产业展示中心。全国60多位专家组成多个食用菌等领域的顶级科研团队,常年进行品种、栽培技术、产品等领域的研发。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副院长白明峰介绍,2019年以来,科研中心和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合作,已开展10个品种的改良,并选出3个适宜本地的优良品种。

如今,香菇已成为猕猴桃之外的另一个特色农业产业,支援和帮助依然在不断注入这里,为这个农业县带来新气象,也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带来生态发展的新力量。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45
猪洞出麻痹,祖玛刷天尊,秘境爆开天,三把开天合火龙!
广告破天一刀99999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已显示所有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